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高被引论文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
摘要: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正在经历一个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深刻转变。好莱坞 大片、中国“第五代导演”均表现出这一转向。本文着重讨论叙事电影和奇观电影的特性,并结合 《英雄》这一文本来分析电影中奇观的诸种类型。作者认为,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转变,表征 了电影文化从话语中心模式向图像中心模式、从时间模式向空间模式、从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 转变。
关键词:视觉文化;叙事电影;奇观电影;
专辑: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题: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作者:周宪
论电影的叙事空间
摘要:<正>电影作为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艺术,"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转换,在电影中有着无穷的潜力,而这正是电影叙事的重要条件和基本特征。画面是片断的,依靠剪辑技巧构成完整的时空复合体,创造一种非连续的连续性,画面又是整体展现,能指和所指呈共时性存在,空间词语成为主要语言手段。"电影应该善于把时间性叙事转换成富有视听冲击力的空间性叙事,即善于在线性叙事的链条中寻找营造空间意象的一切机会,通过强有力的叙事空间的表现,来把故事讲得富于情绪感染。
专辑: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题: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作者:黄德泉
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
摘要:好莱坞在美国的全球化战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国电影的全球化不仅创造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创造美国式的“世界趣味”。好莱坞将中国看作最具潜力的国际电影市场,并正借助国家力量和经济实力采用多种策略培育和开拓这一市场。当中国加入WTO成为现实以后,中国电影和文化主权将面对好莱坞的挑战。中国电影发展仍然具有潜在的优势或有利条件。中国电影的危机不仅来自好莱坞,更是来自自身的体制和机制。以民族主义为理由对抗全球化和好莱坞并不具有必然的合理性。中国电影改革的根本并不是扩展规模而是建立现代企业机制。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产业化改造是中国电影最大的政治。
关键词:全球化;好莱坞;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文化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电影市场;
专辑: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题: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作者:尹鸿、萧志伟
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摘要:<正> 在分析我们的电影为什么落后于形势的时候,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这个方面常常被人忽略)提出问题:我们在有关电影艺术的理论研究方面状况如何?我们有比较系统又比较先进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美学吗?我们电影艺术的实践,是否有明确的美学理论做指导?还是带有很多盲目性?我们对近年来世界电影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有清楚的了解吗?我们应该不应该向世界电影艺术学习、吸收一些有益的东西?
专辑: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题: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作者:张暖忻、李陀
世纪之交:90年代中国电影备忘
摘要:政治一体化要求与经济市场化趋势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共谋。这样一种社会/历史状态,加上全球化格局,直接控制、作用、影响着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政治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夹缝中,出现了以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多种文化、多种美学观念、多种社会立场、多种意识形态体系共生并存的90年代电影状态。中国电影仍然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双重轨道上徘徊,电影体制的转型、电影产业的建构和电影经济的改善在90年代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成就。中国电影发展处在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关键词:90年代中国电影;主旋律;消费电影;第三种电影;新生代导演;电影产业;
专辑: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题: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作者:尹鸿
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
摘要:<正> 1961年,在第1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中国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震动了整个动画影坛。同一时期,《大闹天宫》、《一幅僮锦》、《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等影片也纷纷在国际上获奖。中国动画电影开始为世界所注目。1978年,《小蝌蚪找妈妈》在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上再获一等奖;同年,中国神话动画巨片《大闹天宫》在伦敦电影节荣获最佳影片奖:次年,水墨动画《牧笛》在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获得金质奖;1981年,动画片《三个和尚》在第四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荣获银质奖,在西柏林第32届国际电影节又获银熊奖;1984年,剪纸片《鹬蚌相争》在第34届西柏林电影节获短片银熊奖;1985年,剪纸片《火童》在日本广岛动画电影节获奖;
专辑: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题: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作者:尹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