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心理学看我的人生剧本(一)
原创: 颜庆安
1
昨夜失眠了。其实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失眠过。睡不着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不由自主的涌出来很多东西。我知道,可能又有一些情绪和情感憋不住要往外发泄了。
这些东西都是小时候的事,但是跟我目前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自由联想中,我发现,其实我的人生剧本早在童年的时候就写下了。这几十年来,其实都是在重复童年的生活模式而已。
我是在一岁半的时候被送到我的外婆家的。关于被寄养的原因,许多年来,我一直猜测是因为我的二胎女性身份决定的。很早听说奶奶有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我的性别是不被祖辈认可的,我认为我父母也有这种思想,所以才把我送走的。
直到前两年,我到我舅舅和我父亲那里去求证这件事情。他们都说是因为当年父亲得了大叶性肺炎,不得已才把我送到了外婆家,之后又有兄弟们相继出生,也就顾不着接我回家了。
我也就默认了这个解释,毕竟后来被接回到父母家的时候,并没有得到父母的虐待和歧视。但是在求证之前的将近20年当中,我都对我的二胎女孩的身份感到悲哀和遗憾。
对女性身份的极度不认同,这在我的无数次的相同的梦境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别小看这个问题,它极大的阻碍了我的性别幸福感。直到后来学了心理学,慢慢的才把这个信念给破除了。
2
再说说我的外婆。她是我童年时期的主要抚养人,养了我8年。她是一个严厉而顽强的老太太,中年开始一直守寡,独自抚养长大4个孩子。当我想到她的时候,除了感激,我的心里没有温暖的感觉,没有被她抱的记忆,只是回忆起,在我发烧的时候她用烧熟的葱白搓在我滚烫的额头上。
她是我早年生活经历当中的最重要的人。和她的互动模式,几乎决定了我一直到现在的与人相处的模式。
我很要好的朋友反馈我,我是一个理智、独立、真诚的朋友,但缺乏温暖依恋的感觉。其实不光是朋友,就连家人也说我有一种疏冷的感觉。
在学心理学之前,我对人们之间的拥抱行为是有抵触情绪的,因为很陌生,没有感觉。现在我可以完全放松的,热烈的拥抱我喜欢的人,我能感受到双方的喜悦。
3
8年中有一个记忆的片段:妈妈到外婆家看过我一次。她把我抱在怀里,极尽温柔、关怀和爱护。现在回忆起来,我就像失落在地上许久、被冷落了许久的物体,突然被捧在了手心里,有种惊喜、惶恐的感觉。
母亲的周围坐了好几个人,她们围着她说笑。她们也会时不时的关注我一下,并笑着和母亲谈论我。我能感到她们说我的都是好话。
妈妈在那一刻是高大的、温暖的,似乎身上还有光,像太阳的光,温暖的色彩。
我当时是幸福的、骄傲和自豪的。这种感觉,这种体验,极其的难能可贵,它能让我很自然的运用到养育我的孩子中去,并让它放大持久。
如果,如果这个怀抱能让我长期拥有,如果这种幸福的感觉能时时伴随着我,我相信,我的人生剧本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模样了。
也许我会更加自信,内心会更加富足,处理事情或是人际关系的时候,会更加充满弹性,至少我给人的感觉也许是温暖的。
可惜呀可惜。要不是我真的感受过那种感觉,我真的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那太短暂了。也许只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妈妈就离开了那里。
然后我又回到了我原来的生活状态中:默默无闻,没有人关注我,我一个人孤独的活着的,至少我的情感是孤独的。
也许因为这个遭遇,长大后我发展出一种功能,只要有一个人注视我超过3秒钟,我知道他喜欢我。如果一个人注视我超过10秒钟,我知道他爱我。不相干的人,他不会在你身上多停留一秒钟。
也许就在那个时候,我的心里就形成了一个信念:美好的东西不能长久,包括爱情、亲情、友情,以及财富。看看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不都是先美好而后悲剧的?
现在回忆起,为什么我刚到单位上班的时候,我遇到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会拐弯抹角的问他们的老伴儿还在不在?当我发现他们都有老伴儿的时候,我很吃惊。爱情怎么能够长久呢?
这种信念也被我不知不觉的带到了我的亲密关系当中。既然是美好的东西不能长久,那么我们就不要太好了。我无意识的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通常令对方很不满意。
直到通过学习心理学,才意识到我有这个限制性信念,也看到了这个限制性信念其实是对丧失的恐惧(妈妈的离开),我才能去表达我内心真实的情感。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还有很多话以后慢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