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年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来临,全国人民都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划龙舟、吃棕子、挂艾叶、喝雄黄酒......
来说说喝雄黄酒。
可能很多人对雄黄酒的认知都来自于著名的白娘子的故事。传说端午这天,许仙听信了别人的挑拨,一定要白娘子在端午节喝一杯雄黄酒,白娘子喝了以后果然就现出了蛇形,许仙也被吓得魂飞魄散。说起来,许仙自己还是个行医的,可他既不信任自己的老婆,也不了解雄黄酒。
据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国初期,社会上扔有“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毒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而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喝雄黃酒杀毒,也会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我们先来看看雄黄到底是什么东西?雄黄是一种矿石,学名四硫化四砷,雄黄是其俗称。它质软、性脆、呈桔红色,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
雄黄酒,就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这种加热后就成砒霜的东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害虫沾之即死,当然害怕。
知道了这些,你还敢随便喝雄黄酒吗?还敢加热雄黄酒吗?
问题来了,即然雄黄有毒,那雄黄酒为什么还流传了这么多年呢?
古代中医,有以毒攻毒的说法。而雄黄,古人认为“善能杀百虫、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所以临床上雄黄常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等,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之功效。五月端午,古称“恶月恶日”,很多地方又热又湿,蚊虫肆虐,瘟疫疾病更是容易在此时蔓延,所以古人都挂艾草、佩香囊来辟邪驱虫。端午这天,古人喝少量雄黄酒,并用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和额角,期望辟邪。慢慢就成了习俗。
万物皆有对应。既有雄黄,是不是还有雌黄呢?还真有。
有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叫“信口雌黄”,说的就是雌黄这种东西。
雌黄也是一种矿石,常常和雄黄伴生,其学名叫三硫化二砷,剧毒、黄色,药理和雄黄类似。所以雌黄和雄黄一起被称为“鸳鸯矿物”。
雌黄性软,颜色鲜艳,可以磨成粉做颜料。因其颜色发黄,与古时候的用的黄纸颜色相近,所以在古时候被用来做“涂改液”和“消字灵”,一旦在纸上写错字了,就用雌黄涂抹掉。所以成语“信口雌黄”,就是指自己说的话经常改来改去,说话不靠谱,后延伸为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或妄作评论。
这个成语出自晋·《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话说晋代,都城洛阳名士云集,大家最喜欢清谈老庄的学说,玄妙又空虚。王衍当时担任元城县令,他很少办公事,经常约人在一起没完没了地闲聊,侃侃而谈,经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有人质疑时,他便随口更改,随心所欲。人们说他是“口中雌黄”。
扯远了,不然我也成了“信口雌黄”了,还是说回端午吧。端午到了,粽子可以吃,艾叶可以佩,但雄黄也好,雌黄也罢,大家还是远离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