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对《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有一个非常精当的评论。他说:“殆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的这段话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作者秉持公心,就是作者并不是以自己对社会的偏见来看待世态,而是对一个美好社会的一种理想来反观社会现实,因此指摘时弊,提出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作者反映的主要的对象则在于士林,就是读书人这个社会阶层,他的文学风格戚而能谐,作者既对社会对笔下的读书人,怀有一种悲悯的情感,但是又用喜剧的方式来体现。
他的笔调非常的委婉,但讽刺很深刻。因此《儒林外史》出来以后,说部也就是小说这种文学类型里面,才有真正称得上是讽刺小说的作品,这是鲁迅对《儒林外史》的整体评价。言简意赅,非常深刻。也是后来评论研究《儒林外史》大家都会经常引用到的几句名言。
鲁迅的这段评论,我们可以具体的从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我们先来看《儒林外史》的思想主题。这部小说的第一回叫: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第一回差不多就是这个小说的序言,是小说的开篇,也是小说的内容和主题的预示或者一个集中的概括。第一回前面有一首词: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一一《秦明时》
这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
在这段话下面有一个评点本,是卧闲老人评点的《儒林外史》。卧闲老人在这段话的后面加的评语说:“其书,就是《儒林外史》这本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由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功名富贵而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者。”
卧闲老人的这个评语,可以说是《儒林外史》主题思想的非常好的概括,而且它很清晰的把《儒林外史》所写到的几类人物集中的概括出来。小说的开篇通过这首词就点出了小说的主题。
接下来借名流隐括全文,是通过元末明初的著名的画家诗人,也是一位隐士王冕。通过他的事迹以及他的言论,对这部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再做一个提示。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在元末辞去征召之后,到了明朝初年,小说里面写到王冕听说朝廷设八股取士的制度后,他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里借王冕之口,对八股取士制度加以否定。
然后小说的情节就写到,此时正是初夏,天时乍热。王冕和村里的秦老在打麦场上放下一张桌子,两人就在一起喝小酒。王冕指着天上的星星对秦老说:“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贯索星侵犯了文昌星,这预示着一代的文人有厄运。话犹未了,忽起一阵怪风,刮的树木都飕飕的响。然后看到天上。纷纷有百十个小星,都坠向东南角上去了。王冕道:“天可忴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我们是不及见了”。
这是小说第一回写的主要内容。王冕夜观天象所看到的两个星象,一是一代文人有厄,另外就是有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这就是概括小说后面所写到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八股取士制度而导致的种种社会问题,以及文人们厄运的深刻揭示和描写。另外一方面,作者通过一些正面人物的塑造,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