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彭小六的直播精髓,联结李笑来的时间理念。
首先要做的是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别人的分享和我有什么关系?”
常人听别人的分享,往往是惊叹于他提出的概念,恍然大悟但也止步于此。所以听完之后恐怕连10%也没有记住,更不用说改变自己的生活。
彭小六是这么做的。
(1)当听到别人提到的名词,他马上在脑海中调出自己对这个词的所有理解,然后和别人对它的解释进行对比。这其实是对知识的一种主动学习,不仅复习了已经掌握的,还有效记忆了新知识。
(2)观察并揣摩别人是如何呈现知识的内容。人家看完一本书能够做一期节目,那么我呢?
(3)除了关注别人分享的内容,更要关注别人是怎么样做到的。因为自己只觉得“这个分享太有用了”,其实是没用的,只有自己用到才有用。
这里我就再引出李笑来老师著名的论点“让花费的时间卖出多份价值”。
于是我延伸出另外一种关于注意力和时间上的概念联结。
我们常人看完一本书,就放下了。优秀的人会要求自己在所长时间内读完多少本书。再优秀一些的人,会读书的时候做笔记,常常回顾笔记,复习书中的概念,尝试在生活中运用。更优秀一些的人,会把读书体会写成文章放到网上,供人阅读,分享体会。
但是拥有财务自由思想的人,会怎么考虑读书这件事呢?
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这本书的本质逻辑、精华,用一定的时间去换取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从而提炼优质的内容、去联结自己已有的其他概念对这本书提出独到的见解,然后写作成文字并录制成音频节目,放到平台。让自己投入一次的注意力和时间,再之后的很多年里能够反复的被别人拿出来使用,获得价值。
这才是读好一本书并且让自己读书投入的注意力获得价值的正确方法。
所以,让别人的分享能够真正为自己所用的2个关键理念,分别是“概念联结”和“情景应用”。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的高手,就是将多本书、多个知识的概念、理论进行联合,并且一定会放到自己的场景里,进行实践。
在这里在用小六举一个例子。
(1)看完别人对《深度工作》这本书的分享,他考虑的是自己和别人呈现知识上的差距,学习别人提炼精华的角度和思维,以及呈现方法。
(2)读完《跃迁》和《设计思维》两本看起来不相关的书,他考虑的是如何用《设计思维》理念来设计自己的《跃迁》之路。
(3)他买了一本《十漫个为什么》漫画入行手册,并不是纯粹为了兴趣,而是思考能不能如法炮制《写作入行手册》?同理,大家是不是可以借鉴炮制《手帐入行手册》、《思维导图入行手册》等等。
没有老师能够教给我们真正的东西,他们只能教给我们套路。这并不是因为老师们要有所保留,而是因为最真实的东西是必须要自己实践的。
写作、读书,我们每天都在做,比如看曾国藩、看诸葛亮的识人。看似离我们年代久远,但事实上生活中处处皆是可以实践他们识人知识的场景。
就如同为什么圣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不是因为与生居来的气场,而是因为见过太多次的山崩。
学到一个方法,一定要在场景中应用,而且要把它放在多个场景中去应用,去检验,去提炼适合它的场景甚至对方法进行属于自己的2.0升级。
总结:
知道方法和知识只是第一步,知识联合是第二步,放到各个场景中应用是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