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被称为“AI之母”的李飞飞教授的自传,书中不仅讲述了她在AI领域的探索和思考,也讲述了她的成长历程。读完这本书,这两点都让我深思。
她的成长历程中,最让我感动和深思的不是她们一家人刚到美国时的艰辛,而是他父母对她的“教育”,感觉值得所有为人父为人母的读(虽然我不是)。我觉得她父母让我读到了一句话:父母应该做榜样,而不是教育者。
他父母都是知识分子,都是那个时代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知识分子。不像所有鸡娃的父母,逼着孩子写作业、上辅导班,她父亲是个做事极其专注且永远有着孩子般好奇心的人,她们在去美国之前住在成都,周末她父亲会骑车带她出去玩,去看蝴蝶能看一天,所以她从小就学会了专注。她母亲让她读世界名著,即使学校老师找到家里,告诉她们应该读学校的推荐读物,有助于提高成绩,她们也不理会,母亲从小就帮她养成了大量广泛阅读的习惯。
89年她们家开始计划去美国,父亲先去了之后,3年后,她和母亲才过去,之后就开启了艰辛的移民生活,她高中期间边打工边读书,被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就在家里很辛苦的时候,父母毫不犹豫地让她读她喜欢的专业:物理。本科毕业,面对华尔街的offer,面对家里的状况,父母还是坚决让她选择她喜欢的路:读研,而且是视觉研究。
她的研究历程,我读出了四个字:跳出细节。
这一点估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的人读出的感受肯定不同。我书桌边一直贴着一句话:越是专注于细节,越是把握不住整体。虽然天天看到,但是似乎从没看到。她选择读研的方向和学校时,不是看哪个好找工作,哪个学校排名更好,而是根据她自己的“北极星”选择更她想做方向最适合的课题组,所以在MIT等一众名校中选择了CalTech。在所有人都在研究算法细节的时候,她跳出算法,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构建了ImageNet......
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首先在成电的时候,入职就接手了iGEM软件队主教练,而且是唯一的教练,对于我一个化学背景的新教师,对于合成生物学一点概念都没,还没任何人指导带领,那时候特别紧张,自学了MIT的合成生物学课程,看文献,没想到第一次带队,就拿到了学校参赛历史最佳成绩,之后的两年也都是所在赛道的Best。细想也是因为不是专家,所以初生牛犊不怕虎,反而能从大框架上选题,选择领域中最重要的去做。
自己科研上也是,到新单位后项目一直不顺利,而去年我才想明白,为什么我之前拿项目那么顺利,之前都是从更大的范围内去思考问题,而最近有点陷在细节内,陷在了结果里。
不管感受如何,不管什么身份,感觉这本书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