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慧的第336篇原创文章
“苏州下午有聚会,老师也在,你去不去?”
从得知消息,到走出家门赶去火车站,不过十分钟。
紧赶慢赶,在停止检票的那一秒钟冲进去,刚好赶在车门关闭前上车。
初冬只有几度的阴雨天,也跑得我出了一身汗。
到了这个年龄,早已不再追星。但是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南山空同老师在场的聚会,我总是会尽量参加。
名师易得,明师难求。
我一直都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学会这一点,把事做巧,能少走很多弯路。
为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一天之内往返500公里,只为参加一次聚会?
先讲一个故事。
章鱼是非常聪明的动物,有发达的大脑和视力、3颗心脏、两套记忆系统、8条灵活的腕足、会变色、会拟态、会学习、会使用工具,还拥有断肢再生功能。
作为无脊椎动物,它甚至还具有“概念思维”能力,能够独自解决复杂的问题。
那为什么这么强大的章鱼,却没能发展成海洋霸主呢?
因为它的寿命太短,一般只有3-5年,没有机会教育下一代,智慧没有得到传承。
我有一个朋友,我个人认为她非常有生活智慧。
但是因为少年时没多读书,身边也没有指点迷津的人,所以她学习的方式,就是不停试错,然后不断复盘总结。
我个人非常钦佩她,因为她像荷花一样,在淤泥中,开出了一朵洁白的花:包容、正直、真诚,懂得爱自己,并且脚踏实地。
但同时也为她感到非常可惜。因为学习效率不高,所以她的智慧很难有飞跃式的增长。
很多时候,自己终于悟到了,最好的时机也错过了。
就像很多老人,花了一辈子时间悟出一些智慧,却发现时间已经来不及做事了。
我们有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非常多的先贤为我们点亮了智慧的明灯。
有可能你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某一个先贤的学说中有系统的论述,而你却用一生去解决、去探索。
对个人来讲,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我常常想,如果我那个朋友,她能够有机会系统学习先贤的智慧,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事,她这一生,不知道要精彩多少。
《西游记》说:
中土难生,人身难得,正法难闻。
为什么修炼的精灵们认为生在中土是一种幸运,因为中土有“正法”。
几千年来,这个国度的文明传承更古老,更完整、更深刻。对解决很多问题,都是特别有价值的。
既然有几千年的传承,为什么要从头开始?
传承真正的价值就是,智慧不要从0开始,一定要去学习先贤。
否则,我们就和章鱼没什么区别了。
既然要说学智慧,那么怎么学?
首先,你要知道先贤智慧都有哪些形式
其实,文化本身是有很多载体,比如:舞蹈、建筑、绘画、书法。
背后承载的是古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下一代人能在这一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其中最能集大成的,是著书立说。有很多书,非常有智慧,利用文字的方式传承下来。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她的阅读习惯。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父母工作忙,我和留守儿童差不多。
好在带我的奶奶识字,经常读书给我听,让我从小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回顾我的半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阅读。每当我困惑的时候,迷茫的时候,都去书中找答案。
而正是书指引着,让我走出故乡,一步步走向自己想要的未来。
第二,要有甄别能力
大道至简,简而能全。
真正的智慧本质,很多都是不玄不虚,看起来极其简单,同时又隐藏着无穷奥妙。
比如,一本《道德经》,5162个字,涵盖了天道、地脉、人伦的诸多规律。
几千年来,研究道德经的人前赴后继,真正能说自己看懂,看通的,又有几人。
再比如一本河图洛书,只有两幅图,却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这属于经典中的经典。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知道,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很多先贤智慧是有局限的。
历史上,我们触碰不到边界的人很少,比如庄子和老子的边界就很难碰触到。
但绝大多数的先贤边界是很明显的。比如孔子。有很多有益的思想,但也有很多思想上的局限。
不要越学越狭隘,不要推崇一家之说,要继承好的,同时认知到有边界。
第三,靠近有智慧的人
在17年之前,我一直处在自学状态。
最开始,要解决的问题和烦恼都很简单,也很容易找到答案。
但是,就像打游戏一样,随着段位越来越高,遇到的怪也越来越厉害,打起来也越来越吃力。
不可避免的,我的成长到了瓶颈期。
我依然保持着阅读习惯,但是出于自身经历和眼界的局限性,一定有一些问题,属于盲点,自己看不出来的。
就从那时候开始,我意识到,也许到了走出家门的时候了。
从那时到现在,4年时间,我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想做的事,都在不停的刷新着。
靠近有智慧的人,最好的一点就是,你就好像面临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只要输入关键词,马上就出来答案,还都是精准答案。
这样就缩短了学习的时间和路径,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我这几年的成长,几乎是指数级别的。
而前不久,我又报了人民大学的哲学硕士班,将在国内最顶尖老师的带领下,去领略古今中外先贤的智慧结晶,好期待。
第四,什么叫智慧
智慧从来不是玄和虚的东西,倘若学习之后,甚至不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那学来何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
通常,我们会觉得非黑即白,好的和坏的都是很明确的。
事实上,坏的大部分时候是成立的;好的不一定。
在好和坏的中间,存在一个状态,那才是符合规律的。而这个状态要自己去寻找,而这常常就是“道”。
比如说,让孩子夜里3点睡觉,和晚上九点睡觉。
大部分人会觉得,夜里3点睡觉不好,晚上9点睡觉好。
但是,如果这个孩子精力很旺盛,你让他9点上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反而更容易疲惫。
甚至很多经典,只是树立了一个好的范本,但不一定搬到所有应用场景都是对的。
所以,道不法古,“道”不会不停的遵从、效仿古法,它是时时变化的,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应用。
刚好这几天听到朋友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很感动,和大家分享一下。
“爷爷49岁就因饥饿生病早早的离开了奶奶。
她作为一个早年丧偶的女人,带着5个小孩,生活在衣不裹体、食不饱腹的年代,面对很多人被饿死的现状,她只能去“偷”种在地里的粮食,勉强维持全家生命。
她因担心再结婚会让孩子受苦,就一直到死都未再嫁,一个人苦苦带大每一个孩子,她用“偷”尊重自己和家人的生命。
生活逐渐好转后,她就从小教育自己的子孙要不忘困难、帮助他人,特别是对生活困难的乞讨之人。
哪怕自己再困难,只要家里有一点粮食,就一定要给他们舀一碗;只有锅里有饭吃,哪怕自己少吃一点,也要给他们吃一碗,不让乞讨的人也走上爷爷一样的路。
奶奶用“偷”换来的生命去敬重他人的生命。”
这个故事,里面蕴藏了怎样的生活智慧呢?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