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读到《你很特别》这个隐喻绘本,深深被打动,之后多次分享,收获了无数的共鸣和温暖。
故事描述了一群叫做微美克的木头人,他们整天只做一件事,给人贴星星贴纸或灰点贴纸。木质光滑亮丽、有才华会唱歌的就会得到星星,有些人全身都贴满了星星,每得到一个就好高兴!为了再多得一个,整天想着再做点什么。
而那些木质粗糙油漆脱落、又什么都不会的就会被贴灰点。胖哥就是其中之一。
他想跳得很高,却摔了个四脚朝天,然后人们就围上来给他贴灰点;
有时他摔下来时刮痛了身体,别人又为他贴上灰点;
他为了解释为什么会摔倒,讲了一些看起来可笑的理由,别人又给他再多一些灰点。
不久之后,他因为身上的灰点太多,就不想出门了。因为有些人会仅仅因为看到他身上有很多灰点,就跑过来再给他多加一个,根本没有其他理由。
慢慢的,胖哥就像大家说的那样认为‘是啊,我不是个好微美克人’。
他很少出门,每次出去就会跟有很多灰点点的人在一起,,这样他才不会自卑......
看到这里,有没有很熟悉?这活脱脱就是我们的世界。
互相评价
我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评价:一个赞赏的手势、一句表扬的话语、一朵小红花、奖金、奖状等等,几乎我们一醒来,评价机制就被触发了:
- 今天我起得早,自制力不错,我很自律;
- 我又赖床了,三个闹钟都没有叫醒,我就是天生懒骨头;
- 过了30岁,还没升到经理,我的职业发展实在不咋地;
- 他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真优秀。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评价。
得到正向评价当然让人开心,就像微美克人得到星星;而得到负面评价,就会让人垂头丧气,或伤心、或灰心。
若只是事情没做好被贴灰点点也就罢了,最可怕的是被贴成一个灰点人。众口铄金,评价多了,会以为那就是事实。
在共创工作坊的全员共创环节,发现一位学员一直在忙着记录,我好奇他为何不加入讨论,他不好意思地说“我脑袋瓜子比较死,没有创意”。我好奇道,“你怎么知道的”,他愣了一下,说“我小时候就慢一些,大家都说我脑子不灵活,我也插不上话”。
可能某些时候他发言不多,可慢慢就变成了没有创意的人,真是可怕!
信条系统
我们像木头人每天争取星星一样,从小要听话、吃饭快,考出好成绩,有多项才艺;长大后要名校、高学历,好工作。
多年来,慢慢建立了许许多多的标准,而上述的几条,更是贯穿上百数千年。像是信条一样,丝毫不被怀疑。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被这些信条所影响着,教化着;长大后不需要家长老师,我们已经学会自我教化;然后再去调教下一辈,循环往复。
一个14岁的女孩会因略为发胖而不自信,认为自己“难看”、“丑”,因为大众审美认为身材苗条A4腰是美女。而当前,减肥也几乎成了所有人的人生必修课。
小学六年,我认为自己学习中上,因为只得过一次三好学生。小学毕业考,全校第一的分数把我惊到了,我居然如此优秀?!!
后来细细回忆,其实每次考试我都是前三名,只是因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实在不是一个机灵的样子。所谓的三好学生就一直与我无缘,而得不到这份荣誉,我就不是品学兼优。所以,35岁之前,我一直念念不忘的是提升自己的表达和社交能力。
并不是说信条都不好,而是我们需要去识别哪些激励我,哪些限制我,对此有觉察。
集体无意识
微美克人整天就只做贴贴纸这一件事,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这种集体无意识在看故事的人眼中,多不真实。而事实上我们整天活在无数信条里而不自知,正是如此呢!
近几年的热词“中年危机”是怎么回事?以我看来,就是每个人过去数年来沿着
读书 - 上大学 - 工作 - 买房 - 结婚 - 升职 - 资产积累
这条路一直蒙头前行。不管适不适合,喜不喜欢,总是努力争取。几乎所有在上述路径上停下的人,都饱受多方压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等到猛然停下,才后怕地发现“我不想这样活着,可已经这个年龄了,怎么办啊?”,中年人的迷茫与不安全感就形成了“中年危机”。
千百年来我们不断缔结着约定,无意识地生活于其中,即使苦,也认为这就是现实,我们无法改变。那书中的故事又是如何发展?
有一天胖哥见到个奇怪的人,她身上既没有星星也没有灰点。不论是星星还是灰点,贴在她身上就脱落了。
胖哥惊讶又羡慕,也想那样身上什么记号都没有,就只是木头。她告诉胖哥,秘诀是每天去见木匠伊莱。
胖哥找到了伊莱,他告诉胖哥:
“那些微美克人和你一样,他们说的不重要,我觉得你很特别,因为你是我造的”。
胖哥很惊讶伊莱这么说,“我很特别?”
他一边往外走,一边想:
也许他说的是对的。
这时,一个灰点掉了下来。
“你很特别”,像是魔法的解咒语,让黯淡的人发出光彩,此后,胖哥对自己的定位可能从“我不是好的微美克人”转变为“我很特别”。
这句话让胖哥在集体无意识中醒来,在原有的信条之上又缔结了一个新的约定。如果说人生是一幕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台词,此刻,台词变了,接下来的剧情也将发生变化。
与自己缔结哪些新的约定?以下四个将会让心自由。
不妄作评判
这是关于语言表达,别随便给人贴星星或灰点,对人指指点点;说话要公正客观,就事论事。须知好或不好,只是每个人的标准,与人相处时更多看到人性。
关注自己的台词,正向命名,不说对自己不利的话。
小时候我很少坐车,每次坐车都晕车,非常难受。于是有句台词从小到大伴随我:我是个易晕车的人。我不爱去游乐场,因为几乎所有游乐场的口碑项目都与速度脱不了关系,而我只能玩旋转木马这种10岁儿童以下的项目,不禁感觉无趣。
做了教练以后,自我的台词在不断更新,其中有一句核心台词“我是个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人”,是的,我易晕车,坐不了过山车,但我可以试试看玩了会怎样。某天在迪斯尼,我尝试了小矮人矿山车,结果挺好的!于是我玩转迪斯尼和环球影城,一个中年妇女迷上了游乐场!
不受别人影响
那个身上既没有星星也没有灰点的微美克人,内心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她知道自己是谁,所以别人的言语无法轻易影响她。
这里并不是说完全不听别人的话,而是自己有识别和判断的能力,不过分受他人影响。
我10岁的女儿因为被说是烂桃子(她的网名是觅桃)而闷闷不乐,后来我给她讲了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她大笑着释然了。
其实别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他们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投影。不受别人言行的影响,就能减少许多无谓的痛苦。
不作假设
我今年以来触动最深的就在这里,可以说它正彻底改变着我的生活。
前面提到的过山车,我假设如果坐上去,下来后一定会晕得找不着北,吐得满地,我不想看到那个结果;
在人际互动上更是如此。通常我不去主动联系朋友,因为我假设别人都很忙,不希望被打扰。其实当朋友们联系我时,我从未感受到被打扰。
把真正想说的话表达清楚,与别人沟通得越清楚,就越能避免误解、伤心或闹剧。
行动、尽力、投入
最后我想说,凡事尽力投入。
当意识到原有的台词限制了自己的人生,就去改写新的台词;然后采取行动去尝试,看看会发生什么。
过程中倾听他人的反馈,但更要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把任何事情都往自己身上套。
内心有小声音在假设时,听见它,然后告诉自己这只是自己的假设,不一定是事实,去沟通、去澄清,消除误解和阻碍。
当然,我们所能尽的力并不时时都一样。健康的时候,能尽的力就比生病的时候要多。 只要任何情况下都尽力而为,就不会在事后懊悔和自责。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任何时候,请记住,你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