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有个人嫌他栽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他去田里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
回家后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
他的儿子听了父亲的话,很疑惑,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
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拔苗助长》的故事。
学习之初,老师告诉我们,这则故事里的父亲,他做事违背了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导致地里的禾苗落下个全死的结局。
它启示人们“欲速则不达”,凡事要按照客观规律循序渐进,要是一味求快,很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就比如现在的很多家长,不管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有多少,硬是强加给孩子很多学习任务,最后闹得两败俱伤。
1.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学记》中强调“不陵节而施”。 即告诉人们读书要由易到难,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越级而进。
我做了六年的教培老师,接触的学生数以千计,这其中不乏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而让孩子厌弃学习。
带小学阅读的时候,分给我的娃是三年级的小朋友,在打电话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就发现班上有个娃是一年级的小朋友。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在电话里跟他家长,询问了小朋友能不能听懂三年级的内容。毕竟跟他目前在学的阶段跨度有点大,内容设置对他而言也是有难度的。
小朋友的家长跟我说:“我家孩子基础挺好的,也很爱读书,理解能力也很强,跟三年级的阅读课是没问题的。”
家长的话虽笃定,但我觉得还是要让他先学一阵,才能知道他到底听不听得明白。
我们的课一年是12本书,一个月读一本,分四个阶段,难度也还由浅入深。刚开始的三本,他还听得不错,练习这些也能跟上,作为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他确实让我刮目相看了。
但好景不长,到4-6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他有点吃不消了,也及时跟他家长反馈了这个问题,希望家长可以给娃调整一下,让娃缓缓再学。但家长不以为然。
到第七本的时候,小朋友的家长找到我,问我怎么退课,三年级的内容,娃听不懂,开始闹脾气,也不愿看其他的书,怎么劝都没用。
这个故事当中的家长,就是高估了他家小孩的能力,在跨年级学习的时候,让娃对阅读这件事产生了排斥的心理。
在什么样的阶段,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对孩子的教育也要遵循其成长的轨迹、循序渐进,别让孩子受苦,自己遭罪。
2.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
我国教育大家孔老夫子说过: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因材施教。
在《海蒂和爷爷》这部影片里,克拉拉的祖母就是一个非常有智慧、而且懂得正确引导和因材施教的长辈。
影片中的家庭教师在叫海蒂学习的时候,发现海蒂不识字,他火冒三丈,立马就跑去跟管家告状,说自己交不了海蒂这样的学生。
但他迫于压力又不得不教,他在教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发放,教学的过程也不够有意思。海蒂听不进去,不感兴趣,也就不愿再学。
跟他的教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克拉拉奶奶的教。
在管家说海蒂是个不懂规矩、智力不好的孩子时,奶奶没有偏听偏信,而是决定自己亲自看看。
跟家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奶奶会拿着书,坐在床边,给海蒂讲故事。等故事讲到最精彩的时候,奶奶停止讲解。被勾起好奇心的海蒂,一再的要求奶奶继续。
奶奶不同意,她说:“如果你现在会读书了的话,就可以知道故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你喜欢故事,对吗?”
慢慢地,在奶奶一点一点的引导下,海蒂找到了学习的意义,最终在跟家庭教师上课的时候,顺利地朗读了一段故事,也让她获得了家庭教师和克拉拉的肯定。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缺乏一些“因材施教”的能力,想要更好的教好孩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家长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才能知道他们到底适合啥,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什么也没学到。
家长要了解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在做教培老师的时候,我就发现,很多家长,是不咋管孩子的,更不要说知道他们不爱学习的原因,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了。
家长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预期。对孩子有预期是没错的,但是过高的预期会让孩子喘不过气,适当地把对孩子的预期降低一些,跟孩子的相处会更融洽。
家长要尊重孩子喜好。现在的小孩很聪明的,家长在做决定之前,可以问问孩子自己的意见,这样也能避免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