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养育,最让家长头痛的莫过于孩子有情绪,不管内在还是外在,总是不愿意配合家长行动,难道就只能这样任凭孩子的不良情绪引导错误的行为吗?不,游戏力,可以让父母从情绪上理解孩子,用轻松的游戏方式让亲子沟通变得更简单、高效。
首先,我们来认知一下常见的几种无效沟通:
1、经常以否定的方式拒绝孩子要求,或者命令孩子禁止某种行为。
比如,经常对孩子说“不准”,“不要”,“不可以”,“不能”……,这里,我们需要明白大脑的一些运作机理,大脑在处理信息时,通常对具象事物的理解更为直接,更容易在大脑里形成具象的画面,而且这种画面在强烈情绪,即或逆反或轻松的情绪时,这种具象画面更容易被记住,而不是压制情绪去接受大人的指令。这就是为什么大人越是禁止的行为,孩子越有兴趣去叛逆。
2、经常给孩子下达抽象的指令。
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是随着生活经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当他还只能理解一步或者两步指令的时候,如果你用一个抽象的包含若干个步骤的复杂指令跟孩子沟通,孩子往往不知所措,只好对指令无动于衷。举个例子,你对孩子说玩好玩具要把玩具收拾好,孩子可能无法理解,径直把玩具摆弄两下然后放回原处,因为很可能孩子并不理解你所谓的收拾好是个什么概念,而在他看来,把玩具摆摆整齐就是收拾好,但如果你告诉孩子,绘本看完要放回书架,积木玩具玩好要放回积木桶,汽车玩具要放入红色的收纳盒,相信孩子一般都会非常愉快地行动起来,并且会骄傲地展示他完成指令的成果。因为生活的复杂性,成人习惯了使用总结概括性的语言表达,而孩子却只能听懂具体明确的分步指令。
3、暴力打压威胁孩子。这里的暴包括身体的打骂暴力和语言冷暴力。利用权威对孩子进行暴力打压以期孩子听话照做,其实是一种简单粗暴倚强凌弱极度自私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只在乎成人自己的想法,感受,忽视了孩子的想法,感受,需求。身体暴力,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损害了孩子爱的表达能力;语言暴力,把孩子一次或几次的不良行为贴上家长自以为是的“标签”,扣上家长自以为是的“帽子”,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还损害了孩子爱的感知能力。
让人庆幸的是,通过游戏力,父母可以调频自己的情绪,主动与孩子同频。游戏力在解决亲子沟通问题中有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父母重分感知和倾听孩子的情绪,稳住自己的情绪魔兽,先搞定自己再搞定孩子,包容孩子的情绪发泄,当父母将情绪调频至孩子同频时,再与孩子进行游戏力解决问题时,通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玩偶式地角色扮演游戏。当父母和孩子出现选择权利之争时,利用玩偶进行假想对话,父母可以借用玩偶角色说出不同选择的利弊,让孩子在轻松愉快地情绪下做出自己的选择,让孩子体验掌握话语权的快乐感,同时也锻炼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能力。
2、绘本角色扮演游戏。当我们遇到一个场景感特别强的绘本,或者生活中遇到某个绘本描述的情景难题时,我们可以回归绘本的角色扮演,让孩子互动起来,学习借鉴绘本人物的处理方式来处理问题。
亲子沟通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反思的话题,我在学习,也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