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名字官方叫虹饮桥,我们老家人管它叫做花桥,特别广西的一座桥。对于我来说它的不一样有三层意义:一是桥南侧的学校是我上高中的地方,十五六岁,最为迷茫和追悔莫及的那两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那是怎样的岁月啊,懵懂无知,叛逆不羁,打架逃课!二是多年前我的堂弟是在河里游泳溺水而亡的,时隔多年我们都不再提此事,而在当时,无疑是晴天霹雳;三是桥身的重修是我父亲主持施工的,在这之前被洪水冲垮了,洪水给了我父亲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而他完成得非常完美,一个老农民,有此技术,实属不易。我为父亲骄傲,父子关系能和解,此桥必属功臣。
越来越萧条的老家有这座桥,为贫瘠的土地添色不少,这样每次我回老家都忍不住发个照片,秀一下家乡的人文,怀念一下昨天的心情,而昨天已经走远,如火青春已成油腻中年。
如今的年轻老乡争先恐后地往大城市跑,老人一个接一个地到另一个世界报到,年幼的却不太有花桥的记忆,他们自有他们的乐趣,每个人都很忙,似乎谁也不会像过去那样看这座桥了。
桥身像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大花轿,花桥的名字是不是这样来的?没人关心,倒是和桂林七星公园的花桥有几分神似,桥的北侧有一块石碑,我以为会写上这桥的历史文化什么的,走近一看原来罗列的是一大堆主事的名字,从县委到村干部一堆领导干部,还有一堆名字是重修集资捐款名单,捐得多的排在前面。作为工匠师傅,我父亲是唯一榜上有名的一个,也是难得了。这似乎说明了老家这里的人看重的一是做官的,二是有钱的?关于桥的历史故事啥的,几乎没有介绍。这样想可能有点偏执,然而我忍不住这样想。
桥本身没有记忆,有记忆的是人,你定义它是乡愁它就是乡愁,你定义它是人文它就是人文。一如这世上的许多珍贵事物。
南方的冬天,雨水频繁,细雨绵绵中,我立于桥头,仿佛看望一个很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看起来每处细节都是那么熟悉,只是不知道和他说些什么话才算彼此走了心,我们已然改变,以为对方没变是不理性的,生活每处都在变,朋友还是那个朋友么?花桥还是不是那个花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