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逻辑
文章逻辑
全文第一性原理:人类的决策由两个系统控制:自动思维、反射思维。自动思维是潜意识的,但它可以影响我们大部分决策,包括反射思维。
文章目录
-
认识内在的蜥蜴
自动思维、反射思维- 内在的蜥蜴
自动、反射系统的对比
自动思维决定着我们生活的大多数选择 - 说服的两大挑战
七个说服秘诀
- 用蜥蜴语言
- 以改变对方行为为目标(而不是语言)
- 以帮助对方实现愿望的角度
- 不要询问,挖掘对方的需求
- 关注感觉
- 创造期待感
- 增加艺术性
- 内在的蜥蜴
-
学说蜥蜴的语言:基本语法
- 心智显著性
容易被想起 - 联想
品牌
- 心智显著性
-
学说蜥蜴的语言:风格
依托于心智显著和联想推导出的结论- 行为
行为->联想->自动思维->反射思维 - 感情
- 他人的偏好
蜥蜴脑容易受其他人影响
- 行为
-
以行为而非态度为目标
- 行为与态度,哪个更容易被改变
选择性注意:人们倾向于忽视哪些和他态度不同的观点。难以被改变态度 - 行为决定态度还是态度决定行为
行为也可以改变态度 - 改变行为的工具
*分析用户操作过程,找出可以使其改变行为的地方,比如:禁烟可以增加获得(购买)香烟的成本或者增加拿出香烟的选择(放口香糖在包装里面) - 漏水的水管
举例说明如果改变行为 - 百威淡酒VS米勒轻酒
“给我来一瓶轻酒”,默认为一瓶米勒轻酒,而和百威无关,所以百威采取的措施是,“轻酒”不能直接说明是购买轻酒
- 行为与态度,哪个更容易被改变
-
不要改变愿望,实现他们
找人人们的愿望和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情的好处的交际从大处着想
健康、成熟、聪明... ...,小恩小惠是反射思维反应,大方面的价值是自动思维反应(蜥蜴脑)-
共同的愿望
马斯洛需求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 -
内置因特尔芯片
*倾向于购买因特尔芯片的用户渴望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兴奋体验
-
即时性
蜥蜴脑对延迟的奖励会失效
推销节能灯:一年节省XXX°电vs减少耗电40% -
确定性
蜥蜴脑倾向于选择确定的奖励
100%获得100w还是50%获得1亿 -
独特吸引或吸引力:一个简单的抉择
没必要非设置独特的奖励,只需要将奖励和我们所建议的行为设置的更紧密
“米勒好生活啤酒”vs“为你所做的敬你这瓶百威” 都是突出“粗狂的男人下班后喝啤酒放松”,百威更胜一筹。
-
不要去询问,去挖掘
和用户告诉你的需求是需要被过滤分析的是一个道理一个左右脑被切断联系的病人,左眼看鸡,右眼看铲子。选择了鸡爪和铲子。病人解释说,选择铲子是因为看到了鸡,而不是看到了铲子。
说明:1.用户的行为会基于他们的“蜥蜴脑” 2.用户会自己为“蜥蜴脑”的决定找理由 -
关注感觉
感情(蜥蜴脑潜意识控制)会影响用户理性的判断- 指引人们获得期待的感觉
感情是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实际的奖赏可能需要等待,而感情是立即的 - 代理形象
淘宝卖家秀:通过代理形象让用户享受自己成为图中那个女人的样子 - 公共形象
想象自己成为别人心中夸耀的样子,会给其本身带来情感上的快感 - 自我形象
祝商务酒店以为自己是商务人
- 指引人们获得期待的感觉
- 借助期待感提升体验
用户的心理预期会影响他的体验,比如印有肯德基的炸鸡腿回避没有印的好吃 - 让说服更有艺术
谈论他人喜欢的东西- 推测的艺术
他人更容易相信自己推导出的结论
- 推测的艺术
- 个人化说服
启发:
- “解决用户痛点”并不能解释所有成功的产品,比如那些满足用户某一类情感需求的产品。就拿网易云音乐来说,听歌本身的痛点可以被QQ音乐很好的满足,但是它的差异化 音乐社交 所带来的“音乐情感的共鸣”,成为了它的“卖点”。
- 美好的内容并不能给产品带来(DAU、PV...)非常大收益,可以直接带来巨大收益的是产品在用户“蜥蜴脑”中的形象是美好的 这一认知。比如 简书 给大家的感受是,“文字创作爱好者的天地”所以当大家开始有写作需求的时候,优先会选择简书。 当然,美好的形象会反哺美好的内容,两者会形成正向反馈,但美好的形象带来的价值更大。
- 另外一点就是,产品的形象要和大部分用户所“渴望的情感”相契合。比如文中提到的,一所旅馆之所以超越和他几乎一样服务的旅馆的秘诀在于,用户觉得它是一家“成功商务人士”选择的旅馆。其前提是,所有出差的用户,希望入住的旅馆是“商务人士”的,而不是度假旅店或者情趣旅店。
- 从“行为”可以影响“态度”的观点出发,鼓励用户尝试直接使用产品,并让他获益,要比直接告诉用户这个产品很棒好得多。所以想办法通过一些“烧钱”或者“有趣”的活动,可以提高用户对于产品的好感度,进而提高用户粘性。其出运营活动的重点或许在于,多使用产品的核心功能,而不应该在于用户,打开参与了。
- 一则广告可以通过“语言”、“感情”、“人物形象”来传达给用户的“蜥蜴脑”产品的价值观,从而塑造产品形象。那么一则产品,需要通过内在的 氛围、内容、活动,开发团队的风格,来达到同样的目标。比如【得到app】的罗胖说:我放弃了在彩票上打广告的机会,因为我怕给我们的用户丢脸。【得到】的产品形象、团队形象就是,我们是社会上爱智求真的中流砥柱,我们是知识学习者。
所以反观新浪博客,我们和用户在情感上的链接不够,在内容上的链接又仅限于“新浪新闻”等其他新浪内容产品矩阵里面内容。所以也没有在用户心目中塑造出产品形象。我个人的观点是,既然新浪博客的年龄偏向于“25-30”,我们的产品形象可以是“杰出人士生活、工作经验分享”的地方。
一个刚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应该要想到,我们可以使用博客,而不是去简书这种写“高考”“考研”“分手”“奋斗”的地方。 - 【问卷调查】“不要去询问,去挖掘”一章中,告诉我们用户自以为的理由是不正确的,所以启发了我如何更好的做问卷调查:首先要让用户选择,他是支持A还是支持B,然后让用户去选择理由1-9(多选)。然后控制变量,判断,用户选择理由1,是不是导致了支持A的更多,如果没有变化,这说明理由1其实并不影响用户支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