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比较好的做法,或许是从教官权威的位置上退到参谋的位置上,帮孩子看到更多的选择可能性,并且让他知道,每一个选择需要的资源有哪些、带来的后果有哪些(以及承认有些后果我们自己也无法预料),哪些你现在能够承担,哪些你以后能够承担,哪些你永远无法承担,并且告诉孩子,不要试图做一个选择而尝试逃避后果或伴随而来的责任,这只会带来更多的恶果。至于后面的选择,那是孩子自己的权利,家长可以在孩子做完选择后一起讨论选择的后果如何、责任如何、体验如何、再来一次有没有更好的策略等等,但做这些的背后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尽早独立面对这个充满了美丽与残酷的世界。
面对打人,可能的确是要根据实际状况的不同,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刘昭老师提到的“理想”环境,的确是理论探讨中最容易设想的单纯环境,但现实生活总是错综复杂,譬如校园欺凌,就是与低幼儿童抢玩具打人性质完全不同的“打人”,前者要恶劣、严重得多,用“斥责、制止和躲避”的方法一般解决不了,往往是躲也躲不开的恶性循环。
就像阿西莫夫制订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一样,孩子需要知道一些非常基本的原则:一、我不能去故意伤害别人;二、我要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在基本原则之下,允许孩子自己采取各种策略来防范,甚至回击。我记得一个可爱的托班小男孩,从不打人,但有一次忽然被坐在旁边的孩子咬住胳膊不放,他立马狠狠回击。这时候把他俩简单分开就可以了,话都不用多说。因为主动攻击的那个孩子,以后不敢再招惹这个孩子,甚至在招惹别人时也多少有一点忌惮吧。而回击的这个孩子,本来就不会去主动打人,又能保护自己,就更不用再教啥了。让他们自己从行为和反馈中去感受吧。
战略威慑的策略也不错。六六曾经提到过偶得在学校被人欺负,然后身材魁梧的秀才剃着光头戴着墨镜,到学校里跟人谈了几句话。。。当然这是家长帮孩子做出的威慑。而据某大师言,孩子自己喊一句“明天我叫我哥哥来”,很有效。
还有些孩子八面玲珑,善于用小礼物结交、讨好大哥大或大姐大,那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如刘昭老师所言,尽可能让孩子尝试和发展自己的策略,如若不行,家长再与孩子讨论,告诉他各种可能性,最后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
记住,在基本原则之下,策略不止一个。孩子,包括家长自身,都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一个办法不行,再想一个,不断去尝试解决。这也是帮助孩子发展面对未来人生难题的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