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该学什么?
我们很难准确列举,AI时代到底该学什么才不会被机器取代,但我们大致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个基本的思路:
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技能,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来完成;反之,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例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由生活经验及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基于人自身的情感(爱、恨、热情、冷漠等)与他人互动的能力……这些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学习的技能。而且,这些技能中,大多数都是因人而异,需要“定制化”教育或培养,不可能从传统的“批量”教育中获取。
比如,同样是学习计算机科学,今天许多人满足于学习一种编程语言(比如Java)并掌握一种特定编程技能(比如开发Android应用),这样的积累在未来几乎一定会变得价值有限,因为未来大多数简单的、逻辑类似的代码一定可以由机器自己来编写。人类工程师只有去专注计算机、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思想本质,学习如何创造性地设计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或者指导人工智能系统编写更复杂、更有创造力的软件,才可以在未来成为人机协作模式里的“人类代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时,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都去学移动开发,而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后,大家都认识到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才是未来最有价值的知识。过去3年内,斯坦福大学学习机器学习课程的学生就从80人猛增到了1000多人。
再比如,完全可以预见,未来机器翻译取得根本性突破后,绝大多数人类翻译,包括笔译、口译、同声传译等工作,还有绝大多数从事语言教学的人类老师,都会被机器全部或部分取代。但这绝不意味着人类大脑在语言方面就完全无用了。如果一个翻译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基本的语言学知识,也包括足够深度的文学艺术知识,那这个学生显然可以从事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而文学作品的翻译,因为其中涉及大量人类的情感、审美、创造力、历史文化积淀等,一定是机器翻译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
未来的生产制造行业将是机器人、智能流水线的天下。人类再去学习基本的零件制造、产品组装等技能,显然不会有太大的用处。这个方面,人类的特长在于系统设计和质量管控,只有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类的价值。这就像今天的建筑行业,最有价值的显然是决定建筑整体风格的建筑师以及管理整体施工方案的工程总监。他们所具备的这些能够体现人类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决断力、系统分析能力的技能,是未来最不容易“过时”的知识。
人工智能时代,自动化系统将大幅解放生产力,极大地丰富每个人可以享有的社会财富。而且,由于人工智能的参与,人类可以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拥有大量的休闲时间。这个时候,这个社会对文化、娱乐的追求就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未来的文娱产业,总体规模将是今天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那么,学习文艺创作技巧,用人类独有的智慧、丰富的情感以及对艺术的创造性解读去创作文娱内容,显然是未来人类证明自己价值的最好方式之一。当绝大多数人每天花6个小时或更多时间去体验最新的虚拟现实游戏、看最好的沉浸式虚拟现实电影、在虚拟音乐厅里听大师演奏最浪漫的乐曲、阅读最能感动人的诗歌和小说……作家、音乐家、电影导演和编剧、游戏设计师等,一定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明星职业。
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很显然,我们需要去重视那些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所不能够覆盖的领域。包括什么呢?包括创造性、情感交流、审美、艺术能力,还有我们的综合理解能力、我们把很多碎片连成一个故事这样的讲述能力,我们的体验。所有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不可靠的东西,其实往往是人类智能非常独特的能力。”
AI时代的教育要关注什么?
在2017年1月的瑞士达沃斯论坛,我在谈到未来的教育和学习时说:“我们不能脱离大的经济变革、大的社会转型来讨论教育。从宏观角度讲,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模式一定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在未来,我们应当少关注一点儿工作产出的经济效益,而更关注工作的目标和意义。我们在比较人和机器的劳动产出时,多半仅仅用劳动价值和工时长短来衡量人类的产能,却忽视了工作背后潜在的社会价值。”
这里的一个重点在于,人类的工作将在AI时代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人们在竞争中,将选择更好的雇主和工作,同时取得工作技能与深度上的提升,逐渐成为各类专业能手和顶尖人才,甚至最后成为特定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最有价值的金牌球员、最受饕客追捧的明星大厨等。但机器也拥有着属于它的全新定位。我们要做的是去思考在AI时代来临之际,如何保留一手的经验,如何为人类提供成长的空间,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人类共同的未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基本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注重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该如何设计,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何评估定制化教育的效果?在这里,我们也许更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忙。当全社会的所有学习者与所有知识传授者被网络连接在一起时,当所有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活动(参与未来教育活动的甚至可以不完全是人类讲师,也可以包含机器讲师)的数据被实时采集起来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这个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分析,帮助人类教育设计者总结得失,监控教学质量,调整课程设计,甚至与人类协作,共同设计新的教学体系。
·教育如何做到可持续化?最有效的再培训和再教育体系是什么?未来人类有充裕的时间思考自己的兴趣、目标,未来人工智能的普及也给人们转换工作提供了足够的机会(对于主动寻找新目标的人而言)或压力(对于因机器而被迫转换工作的人而言)。那么,当一个人希望开始下一个人生阶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否顺利接纳这样的人,并帮助他完成再培训?我不相信纯粹的商业驱动可以做到这一点。社会各层面的积极参与,尤其是社会福利层面的保障,对这一点至关重要。
·教育体系的设计必须更早、更充分地考虑全社会的公平性。利用极度完善的互联网资源和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真正做到高质量教育无差异地普及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这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但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组合,也许就是解决教育公平的最佳技术方案。在一个完全定制化的教育体系里,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他的兴趣连接到最适合的老师,享受完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这看起来是一个梦想,但它指明了一个合理的方向,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道路上,也许很多困扰我们多时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或教育本身不是目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让每个人在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的自由,体现最大的价值,并从中得到幸福。
人脑中的情感、自我认知等思想都是机器所完全没有的。人类可以跨领域思考,可以在短短的上下文和简单的表达方式中蕴藏丰富的语义。当李清照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时候,她不仅仅是在描摹风景,更是在寄寓相思。当杜甫写出“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句子时,他不仅仅是在感叹人生遭际,更是在阐发忧国之情。这些复杂的思想,今天的AI还完全无法理解。
浮生碌碌,汲汲营营,我们身为万物之灵,到底该怎样活着?AI兴起的未来时代里,我们怎样才能在时代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断提高自己,善于利用人类的特长,善于借助机器的能力,这将是未来社会里各领域人才的必备特质。机器可以快速完成数学运算,可以下出极高水准的围棋,可以独立完成量化交易,甚至可以从事一些最初级的诗歌、绘画等艺术创作。但人类总是可以借助机器这个工具来提高自己,让自己的大脑在更高层次上完成机器无法完成的复杂推理、复杂决策以及复杂的情感活动。
在AI时代里,只会在某个狭窄领域从事简单工作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与AI的效率和成本相比,必然会被机器所取代。如果不想在AI时代失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如果不想成为“无用”的人,唯有从现在开始,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拥抱人类的独特价值,成为在情感、性格、素养上都更加全面的人。此外,人生在世,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我们所能知、能见、能感的实在是太有限了。AI时代,我们可以更多地借助机器和互联网的力量,更好地感知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体验人生的诸多可能——这样才不枉我们短暂的生命在浩瀚宇宙中如流星般走过的这一程。
的确,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人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AI来了,有思想的人生并不会因此而黯然失色,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