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垄上走过 垄上一片秋色 枝头树叶金黄 风来声瑟瑟 仿佛为季节讴歌 我从乡间走过 总有不少收获田里稻穗飘香 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 蓝天多辽阔 点缀着白云几朵 青山不寂寞 有小河潺潺流过 我从垄上走过 心中装满秋色 若是有你同行 你会陪伴我 重温往日的欢乐”——《垄上行》是由庄奴作词,吴智强作曲,张明敏于1984年春晚演唱的一首歌。
《垄上行》这首歌曲以其轻柔悦耳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歌词,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乡土气息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同样是在垄上,两千多年前却别有一番滋味和风光。其时,有一陈姓青年与他人一道受雇佣耕作。某日,他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到田埂上,怅恨良久道:“苟富贵,勿相忘。”同伴们哄笑道:“你就是一雇工,荣华从何而来呢?”陈姓青年寂天寞地慨叹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于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姓青年等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并振臂高呼道:“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此,秦末陈胜 、吴广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爆发。
古今多少事,真有“苟富贵 勿相忘”吗?红尘嚣嚣中诸多不为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但不必狐疑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振聋发聩的惊天一问橫空出世后,就深入人心鼓舞士气,令不计其数的中华热血男儿志存高远满腔热忱前赴后继至今。
《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煌煌《二十四史》里,帝王将相精彩纷呈的沉浮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但在充满荆棘的逆袭之路上,最为草根、最为彻底、最为成功的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
《明史》太祖本记称朱元璋“姿貌雄杰 奇骨贯顶 志意廓然 人莫能测”,那是登顶之后的溢美之词。其实,“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从太平乡孤庄村的凄风苦雨,到皇觉寺的“只影孤灯茕茕立 残月相伴数天明”,再到淮西路上的化缘托钵僧、滁州城的刀光血影、鄱阳湖上的惊涛骇浪和漫天火光,直至“驱逐胡虏 恢复中华 立纲陈纪 救济斯民”的北伐,朱元璋这个曾经的放牛娃、农民、和尚、叫花子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一路走来,走到虎踞龙蟠的南京城,登上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
“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这究竟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激励造就了明太祖,还是明太祖曲折辉煌人生辉映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抑或两者互相成就了一段不可思议的传奇?
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到一言九鼎的皇帝,明太祖活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因此,乞丐与皇帝的关系就仅此一例到此为止了吗?未必。
香港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结尾有段惊世骇俗一针见血的对话。皇上问:“你丐帮弟子几千万,你一天不解散,教朕怎么安心?”苏灿道:“丐帮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决定,而是由你决定的...…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使得国泰民安,鬼才愿意当乞丐呐。”
呜呼,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且饭与反也只差一食字,这应是亘古不变必须正视的至理名言吧?
秦时明月汉家雄关,当你“田间醉望绿茵铺”时,可曾“垄上痴听鸟雀呼”!
2024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