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小青
摄影 张小青
我的故乡阴山港,坐落在湖南省攸县县城西南方向十公里开外处,隶属于鸭塘铺乡,清澈透亮的阴山江,由北向南贯穿全村。这是一个青山绿水、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的村庄。
然而今日之前,我对于故乡的了解却知之甚少。这主要源于父亲的孤儿身世,父亲10几岁就走出村庄,参加了革命,我们姐弟仨都是在县城长大,儿时记忆最多的是寒暑假被舅舅、表兄们用箩筐挑着去的外婆的家。即便如此,故乡依然是父亲闲来与我们聊得最多最动情的牵挂。阴山港,你在我的心里既亲切又陌生﹗无论怎样,我的血脉里流淌的是你赋予的血液;无论怎样,我都不能把你遗忘!
一个久雨初晴的日子,阳光正在酝酿,我们开始去故乡寻访。
汽车行进在通往故乡的道路上,随着汽车的颠簸,记忆在头脑中闪烁。
爸爸对于故乡常常最为乐道的是:阴山港在历史上曾经是古阴山县县治所在地。据乾隆版《攸县志》记载:秦初,置守令,建县治,名阴山县;汉高帝五年,初置长沙国,改阴山县为攸县。
据清人陈启畴《阴山港怀古并序》引《水经》洣水条下云:西北过攸县南,又西北过阴山县南;攸县与阴山,各自为县,初不相混。挹郦注所云:毗邻湘潭界,皆属阴山。由此推测,当时古阴山县大致管辖包括今衡东县大部,攸县西南乡及株洲县西南一部分。
如此久远的历史且有史可查——作为阴山港人,这不失为一种荣耀。历史经过几千年的风雨飘摇,时代更替发展至今,古阴山县留有可考据的遗址,一为其南面至今有大量汉墓群出露表面,或可作一佐证;还有那依然巍立于阴山港马鞍山上的凌云塔,似乎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漫长历史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
唐·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的故乡阴山港,竟占齐山水之灵秀,不能不叫我深感幸运。
爸爸深情的叮嘱犹在耳边响起,车子已行驶到了阴山江桥头。等候在桥边的村支书亲切地迎上来,带着我们来到桥头岸边。李书记兴奋地告诉我,目前已知考证古阴山县历史最久远的地理位置就在我们的脚下——大义渡港口。
历史上,这个港口曾经是人们出行往来,上下船舶的主要码头。在古代,陆上交通不及水上交通便利,所以古阴山县选择了拥有古阴山江地理优势的阴山港作为县治所在地,从而繁衍后代,发达商贾。站在这个位置上,谈古论今,遥想当年古阴山县民众安居乐业,商贸往来,人声鼎沸的景象,我对于故乡历史的印象又一次生动而深刻起来。
清乾隆朝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参与四库全书编纂的攸县才子陈梦元当年曾乘船在此处停泊,于《舟泊阴山港》一诗中写道:登舟何处泊,断港任流萍。樵径回头认,渔歌攲枕听。萃书来馆阁,布藻映星辰。擘破鲲鹏浪,逍遥看北溟。他在停泊阴山港的船上读《墨香阁文集》,写有《舟中读墨香阁文集率题》等诗存世。历史名人的诗句,更积淀了阴山港的历史厚重。
“走,带你看阴山江汇入洣江的入口处”,李书记兴奋地招呼我。一行人来到了两江相汇的入口处,景观立显高大、开阔、壮观起来!由北汇入洣江的阴山江,真像一条小江汇入浩浩大河,又像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跃入善良仁慈母亲的宽阔胸膛——情景甚为佳妙!
湛蓝而高远的天空下,洣水河浩浩汤汤,水势壮阔而平缓,稳持而大气!两岸绵延的绿色植被中点缀着的红砖绿瓦,犹显温馨和生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一览无遗,尽收眼底。山头清风徐徐,微微地吹拂着我的脸庞,柔缓着我激动而喜悦的心情,又好像爸爸微笑的眼神在赞许我:小青,你终于晓得来看阴山港了!
来到故乡阴山港,每处每景都点化上了父亲的音容笑貌。我的父亲事实上堪称一位严父。也许是他孤儿身世的烙印成就了他一世刚毅坚韧的性格,也许是多年来党的培养和自身严格要求,塑造了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品质。总之,我的父亲,你只要远远地望见他的背影,也能从中看到一种坚韧、严谨和持重的精神。爸爸走后,县委组织部对他给予了“高风亮节、德高望重”的高度评价。
爸爸,您的在天之灵可以得到告慰了!不知何时,泪水挂满了我的脸颊。李书记善解人意地说:“去看看你们老屋的地址吧,也是个念想”。好的,今天我来,确实特别想找一找父亲的老屋旧址,我想体会一下父亲过去的那种游子返乡贴近亲情的温暖感。一路上,李书记如数家珍地把父亲退休后近20年来为家乡修路、架桥、筑水塘、建学校等等善举一一道来……
听着这些父亲为家乡建设所做的贡献,不由令我震撼,这一桩桩一件件需要费尽多少心力啊,以他退休后年事已高的身体,竟也一件一件地办好了,好像一位虔诚的孩子致力为母亲尽孝似的努力!此时,我终于明白了,阴山港:是父亲一生不舍的牵挂,是父亲闲聊不老的话题,是父亲身体和灵魂永远的归宿地。我知道了,爸爸!所以,今天我又来看您了,来看看这块您永远不能舍弃的故乡热土。为了不忘记,为了更好地传承!
我们的祖屋在阴山港村的葫芦港组,相传因组里有两口一大一小的水塘刚好上下相连,形似葫芦而得名,都说这是块福地,应该是!
由于现在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的兴建在阴山港也是方兴未艾。正在我们几个人寻找祖屋犯迷糊之时,我的一位堂叔从田里作业回来了,亲情相叙后,他指着面对水塘的一排新房子告诉我:“这里,过去就是咱们家的老房子地址了。我的父亲和你父亲的父亲是亲弟兄,一排八间,四兄弟居住,你爸爸家就在东面那两间。”——哦,这下,我记起来了,是的,10多年前,爸爸曾带着我们全家来看祖屋,就是这里。它是一栋一字排开的房屋,座北朝南,前面还有较宽大的草坪,草坪前面就是水塘,屋子开门视线很宽阔,处上坡位置,不会被水淹,想必祖上爷爷们还是蛮聪明蛮能干的啊!
正在此时,远在外地读书的女儿打电话来了,真能巧成这样吗?我的心立马想到了传承历史的寓意——这真正是巧合啊!女儿问我在哪里,我告诉孩子我在老家阴山港寻根,而且特别告知女儿今后无论作为大小,一定要记住攸县,记住阴山港,作为一名法学博士,一定要尽力回馈故乡,为家乡的发展尽一己之力!
这时李书记又告知,县电视台记者来了,采访阴山港村城乡同治的成功举措。我不由抿嘴一笑,今天的巧,或许真是天意啊!
我们探访阴山港村历史文明的队伍又扩大了,一行人向凌云塔进发。
凌云塔位于阴山港马鞍山上,史载记录于清嘉庆丙子年(1816年)由知县赵勷倡建。来到马鞍山脚下,只见此山状如马鞍,突兀于众山之上,雄峙于洣水之滨,甚是奇丽!清时邑人王缉熙有诗赞曰:“屹立雄郊外,魏然一大观。何人曾驻马,此地尚留鞍。烟草添缨饰,长江作带槃。西流看滚滚,千古障回澜。”
山脚下有一新修缮的寺庙——新阳观,据说曾是阳升观住持的兄弟们在此处修道行善的所在,百姓皆仰慕之,故为之修庙,一直敬奉。由此也可佐证阴山港作为古县治所在地,其地理位置和山水风光之独特,甚至能够吸引道骨仙风居之留之。
从新阳观到凌云塔有368层台阶,据李书记介绍,阴山港久远的历史文化也早已引起了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发和挖掘古阴山县文化工作已列入县委县政府议事日程。2010年,阴山港村被纳入攸县洣水风光带建设总体规划,鸭塘铺乡人民政府确立了阴山港村为全乡农村旅游休闲产业试点村,公路拓宽硬化,马鞍山景区整修一新,加之现在村里城乡同治工作措施得力,全村田舍阡陌,皆令人感觉干净清爽、井然有序,景区美化、净化、亮化,使人心情怡然舒畅。
上得山来,凌云塔赫然展示于眼前,给人带来一片亮丽和惊喜!
该塔八方七层,高16米,基磴边长4.6米,占地102平方米,气势宏伟,美观大方。一层以下为红条石砌,二层以上为青砖结构。各层内有石刻龙、狮浮雕。第一层楣额“凌云”二字,下镶二龙戏珠浮雕,工艺精湛,塔尖葫芦精美圆润,保存完好。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登临塔顶,极目远眺,云雾轻绕,飘然有凌云之气。凌云塔素有“砥柱当中,作全城之锁钥”之称。塔名“凌云”,乃时任知县赵勷所题,其用意在其所作《新建马鞍山凌云塔记》里说得很清楚:“昔司马相如奏罢大人之赋,飘飘有凌云之气,攸之人士,何独不然!”清道光年间本县诗人贺德宗写有著名的《凌云塔赋》,其中有“稽攸舆之胜迹,访近古之遗闻。山接衡而挺峙,水汇洣而中分。西汉时建置之都,星衢塞雾;定王子分封之邑,雉堞排云。论形势则地举上游,百里将穷远目;挹秀灵则人怀乐土,千秋未丧斯文。……涌现浮图,疑是天龙之指”之佳句。凌云塔与洣水河上文明三塔遥相呼应,成为县城洣水河两岸的一道风景线。
在凌云塔观景台上,李书记指着一大片广袤的丘陵地带对我说,乡、村也已经规划:将积极利用退耕还林项目鼓励村民大面积种植沙田蜜柚,鼓励支持村民外出务工,致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油茶产业及麻鸭养殖产业,尽力帮助村民创收致富。相信今后阴山港村的建设和发展一定会更加美丽,阴山港村民的生活将会更加富足。
美丽的阴山港——我的故乡,我深深地爱着你!我虔诚地为你祈祷,为你祝福:愿你永远青山绿水,愿你永远福佑民众,愿你的历史传承久远,愿你的人脉世代贲张,生生不息……
注:其中一张照片为我的老师廓斐女士所拍,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