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孩各种调皮捣蛋:要出门了赖皮磨蹭不穿衣服,要睡觉了磨磨唧唧不上床,站不好好站坐不好好坐,总是忍不住动手去搞点破坏。
妈妈的耐心被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点点消耗掉,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每天都要吼几次”,因为“温柔一点儿、轻声一点根本不管用”。
“不知不觉中,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这样。真心不是熊家长,却养成了‘熊孩子’……
我是不是应该把他那些故意犯的错误视而不见轻描淡写?还是应该继续教育?”
大人对小孩发飙,吓懵了的他表面上可能听话了,看上去效果立杆见影。而这种“有用”的后果,是他怕我而不是明白事情如何做才对,更严重一点的可能是以后他有了新想法,尝试的意愿大大降低了。
在“吼孩子”这件事上,我们要做的不是“忍住不发火”,而是从内心深处接纳这几件事:
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天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塑造的。
允许孩子犯错: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允许“孩子只是孩子”,不要求事事完美,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相信孩子自带成长的力量,在孩子的天性与“守规矩”之间找到平衡。
适时离开“战场”:
当咱们忍无可忍、一触即发时,离开“战场”让自己冷静几分钟,心平气和地想一想:
孩子为什么会作?
是因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不开心?
还是因为体力、体能做不到某件事而恼火?
或者他只是希望用破坏性行为来吸引妈妈的关注?
.....
这个“冷静空白期”,给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一个缓冲,更容易找到比大吼大叫更好的解决方案。
多用鼓励代替批评:
试着把指责和威胁的话,如“你怎么总是这样”、“你再这样我就发火了”、“你是不是要气死我”,改成“如果你可以这样就好了”、“你这样做我们会很高兴”、“你这样做我很难过”……
正向的语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及时认错:
因为自己的情绪伤害到孩子,真诚地告诉他们“妈妈不应该冲你大喊大叫”、“你做得不对,但妈妈发火也是错的”非常必要。
含混过去或“这件事愧疚那件事补偿”的方式都不能让孩子get到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完全杜绝情绪,对于普通人来说基本不可能。但咱们的温柔会传染给孩子,愤怒也一样会跟孩子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