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一种新型的不孝,正在毁掉大量老年人的养老生活’。
一位阿姨本来养老生活过的潇洒自在,但自己女儿生了孩子,就去帮忙照顾孩子,带了半年,暴瘦10斤,且换上了抑郁症,据这位阿姨表示,她总是担心女儿女婿埋怨,说她带不好。
还提到了《妈妈是超人》里的包文婧,她自从生了孩子后,依然把自己宠成宝宝,孩子直接交给姥姥带。姥姥不在场的时候,还要叮嘱孩子的各种吃穿用度,但是包文婧给孩子煮辅食的时候却煮糊了。
孩子要拉屎,包文婧也是各种嫌弃,说自己从来没有给别人弄过这个。孩子被她弄得不舒服,便哭着喊着要姥姥,她哄孩子不成,也跟着哭了起来,说孩子和她不亲。
有人说她活该,自己不带孩子还埋怨孩子不和她亲。
最终结论便是:孩子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在带孩子上不应该偷懒,要还自己父母一个晚年。还引用了一句王尔德名言:你不知羞耻的索取,毫无感激的接受。
这样的年轻人也被称之为——啃老族。
我看了留言区的留言,大部分人表示老人看孩子确实太辛苦了,斥责那些啃老的年轻人;只有少部分人表示这并非是人力而为,乃是社会发展太快,年轻人也是无奈。
其实老年人带孩子是一种真实的社会现象,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点。
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如今国家政策好,老人也能舒舒服服的过个潇洒的晚年,其实是一件好事。
可另外一方面来看,年轻人身处劳动力的顶端,忙的也是没日没夜,为的也都是老人孩子能过的舒服。
之前经常看到有人说如今的年轻人不容易啊,社会发展迅速,优胜劣汰的形势也是愈加严峻,想要混出一篇天地,只能马不停蹄的奔跑。
我们面对这两股言论的势力,说不清楚到底偏向哪边,还是保持中庸的态度吧。
在中国,老人带孩子似乎是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一种传统了。
中国古时的女人不上班,嫁人后也是相夫教子。那时候的孩子都是各带各的,慢慢发展到现在,社会变化,各种改革,机会也越来越多,年轻人都想创出一片天地。其目的也是为了家人的生活能更好些。
我想那时候的老人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吧,也就无怨无悔的操持家中一切事物,包括带孩子。
那时的人对生活的想法很单纯,与之前的苦日子相比,对当时的日子已经很知足,实在不会多想什么。
而如今,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心里享乐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了,对享受越来越有意识,逐渐形成了某种期望,当现实与期望产生落差时,怨念便悄然滋生了。
矛盾既已产生,就不会轻易化解,毕竟这个世界就是矛盾的产物,它无处不在。
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矛盾尽量降到最小化。如果将来孩子出生只能由老人带,那么生孩子之前有必要开一个家庭会议,大家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将利弊讲清楚,让老人也好有个心理准备。
照顾孩子很容易,但是教育孩子很难,很多家庭矛盾都有此产生,年轻人上班不在家,大部分时间孩子是和老人相处的,如果事先可以将孩子的教育达成一致,那么上面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如此激烈。
当然,这需要双方适当的退步,年轻人要理解老人的辛苦,更要理解育儿观念的差异,而老人也要理解年轻人的无奈,真真儿的应了那句:‘不戴紧箍咒不能保护你,戴上紧箍咒不能爱你’,这像狗一般的至尊宝不就是现在年轻人的悲催写照么?
当然能照顾孩子却不管的,如上面提到的包文婧,着实有些夸张了。
但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能只看表面。
她为什么有了孩子之后依然能把自己宠成宝宝?这种意识是突然形成的么?又是谁纵容了她这种意识呢?
以前常听到一句话说的是孩子们的心声,我认为同样适用已经长大了的我们:‘你总想让我展翅飞翔,却又为何亲手折断’。
我们都需要反思,希望双方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毕竟家庭矛盾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这与我们为了孩子好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简了爱了’,更多好文愿与你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