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周迅,还要从哭戏说起。
娱乐圈不乏美人儿,也不乏会哭的美人儿。美人儿落泪,向来招人。
或梨花带雨,清新可人;或咽泪装欢,凄楚动人;或泪湿春衫,思念绵绵;或泪珠滚滚,痛彻心扉。
有人哭得流于表面,难耐推敲。有人哭得千篇一律,毫无意趣。自然,哭戏能做到深刻又符合人物多样性的美人儿也有不少,而我却只喜欢一个,就是周迅。
上元佳节走在长安月下的小太平,面带泪痕痴痴望着面具下的薛绍,眼波流转之间,从惊诧到欢喜,再到一低头的娇羞,我相信那就是爱情。
《橘子红了》里面,秀禾在红盖头下凝望着耀辉,同是初时的惊诧,却不再是欣喜,而是爱情可望却不可得的悲恸。
最后秀禾怀着耀辉的孩子,两人拥抱着诀别,哭得伤心欲绝,我相信她就是那个“成全所有人,唯独落下自己”的秀禾。
到了《李米的猜想》中,李米对着镜头微笑着安静回忆和方文的相爱过程,说到最后,她哽咽着说:“后来,他跟我说,遇上我,是他长这么大最开心的一件事。”
她突然开始哭,由微笑着哭,到彻底放下伪装忧伤地哭。她太适合这种平静之下突然袭来的悲伤,如勃然喷发的熔浆,痛到极致,天人共悲。
看过一则逸闻:她早年拍高晓松的《那时花开》,电影里有一幕,周迅帮摔断腿的夏雨写信给远在美国的女友,夏雨说一句,周迅写一句,信的结尾是一句“我爱你”。
拍之前,高晓松告诉周迅:“你觉得能看镜头的时候,你看一眼。”
周迅问:“镜头是什么?”
“是岁月”,高晓松说。
周迅说:“我懂了。”
拍的时候,夏雨说完,周迅在纸上边写边跟着说“我爱你”。说完一抬眼,定睛看着镜头,一眨不眨。
后来高晓松说:“我在监视器上看着,那一眼直接看到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那一刻我都爱上她了。”
年少时看迅哥儿的作品,不明白这到底是怎样一种眼神,隔着镜头也能撞进人的心里。长大后再来看,就渐渐明白了。
当她望着你的时候,风月无边,悲喜皆无尽。当她落泪的时候,千回百转,爱恨皆情浓。
所谓演技,就是你懂戏中人,而戏中人如你,雾里看花,其实洞幽烛微。
最近几年,中年女演员似乎都逃不开观众对年龄的检验。从《明月几时有》开始,迅哥儿每次出现在公众眼前,“衰老”问题都免不了被人提起,电影给她的镜头特写确实特别苍老,法令纹和苹果肌都很突出。
《如懿传》更是引发观众对周迅年龄的热议。初播出时,从服化道到周迅的年龄和声音,都被吐槽个遍。
有人说周迅的声音总让人出戏,若是用配音就好了。但若从现实角度来说,并不是每个少女的音色都是清丽婉转的。
但是也有网友评价说,有很多人不喜欢周迅的嗓音,却很少有人不喜欢周迅的台词。
电影《风声》的结尾,随着激昂悲壮的音乐,顾晓梦的旁白响起:“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身不顾,挽救于万一。”
沉痛不悔,像中华大地那样坚毅,宛如被她带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亲眼看见她的牺牲。
不可否认的是,周迅的确老了,以四十多岁的年龄演起十五岁的少女,容貌上失去了少女的水润和清新感。
好在迅哥儿并不忌讳衰老,她曾在一个采访里说:“我仔细地在镜头里看自己的脸,皮肤不像十七八岁的时候了,眼睛也不像了。但是又怎么样呢?我的眼睛里多了很多东西。”
多的这些东西,就像青樱到如懿的转变,由活泼倔强到隐忍含蓄,世事无常,却丰富了生命的层次。
《如懿传》里,在如懿还是青樱的时候,面对太后只能容下一个乌拉那拉氏的暗示,青樱决定牺牲自己来保全姑母。
她去跟皇上告别,当听到皇上向她讨“暗香汤”,她先是一愣,后又笑着点了头,似乎下一秒压抑的泪水就会流出。
两难之下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无奈、哀伤和对心爱之人的不舍,怕皇上看出破绽的躲闪,最后,行礼拜别皇上时伏在他肩头欲哭的神情,所有情感都在这些小动作和面部微表情上,看得人直欲落泪。
这样的层次感,若是放在周迅二十出头的年月里,想必也不会有这样的精彩。岁月沉淀出来的通透与沉稳,言行之间彰显得尤为明显。正如天真的小太平与隐忍的如懿,在不同的年岁间,待人接物,大有不同。
行业内外谈起周迅,都少不了“灵气”二字。灵气这个东西,很难具象化,它全属一个人的内在,有的人灵气在才华,有的人在性格。
迅哥儿的灵气全在一颦一笑一回眸间的喜怒哀乐,轻而易举地将观众带入她的角色中,用肢体动作、表情、眼神营造一个情感世界。
她把所有的灵气都给了剧中的角色,这种灵气是老天赏的,后天是修不来的。
她生于浙江衢州,钟灵毓秀之地,人也得了地域的气质,带着水乡的清新灵秀,又有水的刚柔并济。老天赏饭给她,她不客气地接住了,在娱乐圈多年依然保持着这份灵气。
当年的杨幂也是有一份独特的气质,张纪中版的《神雕侠侣》里,杨幂演的郭襄一直是我极爱的角色之一。只是,如今杨幂虽然作品众多,却再也没有郭襄那样深入人心的角色。
黄磊曾评价迅哥儿:“她是明星的一生,可她其实应该是一个更伟大的演员的一生。但她没有做这个选择,或者她没有选择。中国的电影没有给她这样的演员够大的格局”。
这并不是周迅一个人的困境,很多演员都在面临类似的问题。毕竟,中国的影视市场还没有《The Good Wife》,也没有《三块广告牌》。
之前,我很难想象迅哥儿会去演《撒娇女人最好命》、《我的早更女友》这样的小妞电影。她有段时间拍的几部作品,都难能收获高分好评。
从《你好,之华》开始,到《不完美的她》,再到《侍神令》,抛开票房和收视率,我能清晰地看到周迅在选剧本上的变化,她没有再去迎合市场。我仿佛看到,那个灵气逼人的女人又回来了。
我一直希望从现在开始,观众会重新看到她在专业上的优秀表演,而不是她的年龄、恋情和婚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