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被我忘掉了,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而阅读对我的改变也是如此。我看过的书,结交过的人,最后都会沉淀下来,变成我的骨头和肉。”
作者丨谢丹儒
图片丨王白石真
1.
时至今日,我父母依旧觉得愧疚,因为我尚未上大学就辍学了。在他们看来,我如今的各种不幸是和上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然,我也曾一再的解释过,说这和他们无关,完全不必为此感到愧疚。但是,你也可以想象,他们多半听不进去的,他们只会觉得我只是安慰他们才这么说的。不过,这种事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出颇具说服力的事实,证明给他们看,即使不读书,我依旧可以过得很好。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一再的问读书有什么用,他们问的是读书和生活过得好不好是否真的有关系,或者说是否有直接的关系?
当然,如果人人都相信教育是毫无意义的。那么,第一个跳出来可能未必是父母,而是教育工作者。父母不见得真的那么清楚教育的意义,尤其是在落后的地区,文明尚未开化的地方。他们一辈子可能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对他们来说,靠着这片土地,自给自足,就能生活过一辈子。他们的老一辈,同样也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他们未必能够真切的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而如果这样的观点成立,作为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失业。然后找工作,他们的优势也将变得微妙。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在于他们奋斗了数十年甚至几十年,然后你告诉他们这样的奋斗,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我想,这一点是任何人都难以接受的。说白了,这有点像上帝的宣判,宣判你白活了几十年,将你的功与过、得与失、悲与欢,通通否定。与其说这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否定,倒不如说,这近乎于讽刺,甚至是荒谬的。所以,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多半是不会问,上学有什么用?读书有什么用?因为他们必定能够从中有所收获,而这收获给了他们如同信仰的力量,坚定、务实、也多少符合现实利益。
2.
你能够想象,当有一天学历不再有用,读书不再受欢迎,甚至从大学出来还将面临找不到工作的窘境吗?事实上,这样的事情未必是没有的。在一些落后的城市,他们没有体验过精神需求的必要性,更意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而只是以最基本的劳动力,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这时,学历成为了某种负累,甚至聪明也被认为是狡猾的,是有心机的,是邪恶的化身。乃至于知识也被认为是某种疾病,会传染,甚至可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可是,为什么还是会有人怀疑读书是否有用呢?我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怀疑,大概也是基于他有着类似的处境吧。
试想一下,当你身处于一个不以知识为重,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服从命令,这样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安于现状了,何乐不为呢?这是没得选的结果,除非你跳出这个圈子,去适应另一种生活。而这一点,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极为困难的。这就像我的父母,他们时至今日依旧觉得网络是害人的,其原因就在于曾有某个人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从而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我一直到上高中,我才慢慢接触网络。实际上,我初中就有这个条件了,甚至更小的时候,网络就存在了。
到现在,网络已经那么普遍的时代,父母的观点才慢慢扭转过来。当然,他们依旧觉得玩手机是不好的,不如学习。不过,从我写东西能够赚到钱时,他们就不反对了。是的,我想说的就是,你需要拿出证明来让他们信服,需要有力的证据,他们才会信服。而这个标准就在于,以他们的标准为前提。父母眼中在意的是钱,钱背后是赚钱的能力或者方法。同样的,如果你身边有这样那样,诸多的拥有高学历的人他们都过上了父母眼中好的生活,父母自然很容易联想到学历的重要性。所以,读书的重要性,也是如此。主要依据,很大程度上是以某人为参照物,以某人的生活状态为事实。若抛开这一点,当然是不能说服没有体验过精神需求的人,更不能给到他们信服的理由。所以,当一个人问读书有什么用时,我想他问的应该是能否拿出令人信服的事实来?
3.
说到底,社会毕竟是人与人的社会,它包含着诸多人性的放大。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五大需求”了,当然,之后也有“七大需求”的观点。其实都一样,逃不开这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于个体而言,我们可能直接从最高层的需求开始索取了。如今基本的温饱问题早已不是问题,不过还是多少会涉及到。毕竟,生理需求中也包含着婚姻的需求,繁衍后代的需求。如果你从事的一个行业要是让你无法结婚,这一点多少会让人觉得遗憾,甚至在父母看来这就是不值得的。甚至,他们可能会建议你重新规划职业,相信我,这样的事我见识过不少。但事实上,这是否有本质联系呢?大概是没有的,不过父母可不管这些。
而读书,和这些需求有什么联系呢?可以说,它包含这些内容,除去生理需要,它是不能直接和它挂钩的,其他的需求只要你愿意从书中去寻找,你多少是能够有所收获的。知识能够带来安全感,社交需要交流,而交流背后需要知识的支撑。至于尊重,自然饱学之士,若是能够融化自身所学,结合自身所需,也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自我实现,自然也可以通过书中的诸多办法,从而得到启发,最终实现这个目标。反过来,若是能够做到这些,实现这些,那么婚姻想必也是不成问题的,从而这些需求都得以得到满足。如此,还能说读书不重要吗?
可是,坦白的说,这样说来似乎也有些牵强。因为即使没读书,这些需求依旧可以从别处获得。事实上,只要你愿意付诸行动,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前进,这些需求慢慢会以别的方式回到你身边的。这就是目标感,你知道它的存在,你为之付出努力,或多或少也总能从中得到相应的回馈。不过,在这里,不容忽视的是思想的作用,而书籍,可以说是和思想最接近的形式了。它囊括着诸多“大家”的思路历程,从历史到个人传记,从诗到哲学,无不是思想的结晶,无不是个人所不及的“巨人的肩膀”。所以,当一个人问读书有什么用时,那就得看他是否能够意识到思想的重要性了!
4.
很多年后,当读书读到一定程度,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和我一样,面临这样一个困境:“读过的书还挺多的,但是忘记的更多。”如果,你所学的知识,长久的发挥不出作用来,显然这是值得怀疑的。而遗忘,要远比发挥不出作用更让人头疼。这就像做了一场梦,梦中历经千辛万苦,醒来一场空。读书也是同样如此,若是读了千万本书,最后却发现全都给忘了,那过往的那些体验,从书中获取的知识,也都没有了。如此,怎不让人怀疑呢?
后来,我联想到上学的时候,当然,与之一起的我没能忽视学历背后的光环。因为我没有,我自然会格外的注重这一点。我总结了一下,为什么上学的时候,我们所学的知识就能够被牢牢的记住呢?又或是,运用起来的时候,总能够得心应手。后来,我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我也确实这么去做了,结果是可喜的。没有什么别的诀窍,无外乎“唯手熟尔”。那就是多运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出来,多用,多实践。我的方法是每读完一本书,写一写读后感,或书评,或将那些书中自己印象深刻的话想着法子将它运用到现实中去,交谈里,或一再的读它,背它,琢磨它,学习它,仿照着它的格式自己也写写等等。我的《爱有所爱》就是这样产生的,虽然定价不过3.5元,但能够签约已然让我获得莫大的欢喜。而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不会轻易的遗忘了。
另外,因为联想到学历背后的光环,我自然是不能忽视其背后所代表的能力的象征,或者说价值的象征。为什么一纸学历值得企业家,或者说一家公司,那么重视呢?它的依据是什么呢?可不就是这背后所代表的体系吗?或者说,结构,扎实的基础,完整的体系,一个全局观,一个格局。这就有点像一本书的目录,你最终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目录本身,看到这么有条路的目录,结构合理,层层递进,扎实,怎不叫人放心呢?而现实中,很多人读书都是没有这种观念的。他可能更多的只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一面,而厚此薄彼的结果,自然是形成了不了完整的结构的。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可能本末倒置,更是无法很好的运用它。那这样所看的书,可不就是只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有所作用?所以,当一个人问读书有什么用时,很有可能他读的书都是自己喜欢的,自然作用是有限的。应该反省的是,应该怎么读书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可不就是如同目录一般,将自己所读的书分类,系统化,学习完整的架构。然后,多去运用,消化所学的知识。
5.
学以致用,用是关键,学是必要,怎么用则是方法。读书更是如此。如果只是读书,而忘了思考,这样的书不读也罢。如果只是思考,而不加以运用,这样的思考不要也罢。如果学而不能用,又不加以反思,自然所学是发挥不出其价值的,那这样的学不过是满足自己的欢愉而已,那它的作用自然是有限的。以言教不如以身教,读书不如去运用书中所学的知识,而前提是你得有思想,你得先去读书。若是没有这个前提,或是前提是错误的,那么后面的事即便不如愿自然也不能怨别人,更何况书?
说到读书,自然读什么书也是关键。我的建议是按需分配,什么样的需求,去寻找什么样的书,这样是效果最直接的。但是,也别忘了去补充完整,否则其所学所用,终究是空中楼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出来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的。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缺胳膊少腿都算不得是完整,不健全的躯体最终所导致的就是畸形本体。而幸运的是,知识是可以有这种完整的,书,也是如此。至于是否有时间,我还是相信那句话,时间挤挤总是会有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
每一种取舍本身,有得必有失,失自然不必多说,关键在于得,你是否珍视这一点。如果你觉得值得,那就去做吧,然后证明给所有人,你是值得的,这是值得的。如果患得患失,这本身不解决任何问题,既然无可避免需要作出选择,那就将自己所选择的做好,这就够了。读书,也是如此。无论你说读书有用或无用,关键是,你是否懂得读书,你是否真的有在读书,以及你是怎样读书的,然后,你又是怎么运用的?成功或失败,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成功之处的可贵在于你是否懂得为什么成功,抓住这个关键点,失败之处的可贵在于你是否懂得抓住哪些关键点从而能够获得成功,抓住这一点。读书也是如此,望自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