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李淑芳老师的推荐下,细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中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因自身读写基础薄弱,高深的理论与教育观我不甚理解,今天结合陶先生的观点反思自己工作中的点滴,与大家分享,惟愿以后在孩子们面前能真正变个小孩子。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您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陶先生用这首小诗来解读小孩子,来告诉师范生不要小看这些小孩子。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以前我总认为小孩子懂得太少,我是他们的老师是大人是长者,他们必须什么事情都听我的才行,不然就会给扣上不尊敬师长、大逆不道的帽子。直到那一天,我才意识到我错了,错的都不如个孩子。那年我教一年级上学期,对于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上课的学习习惯我平时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比如上课要“坐如钟 站如松”,有问题文明举手问答,不能说课堂之外的话不能抢话等等。那天上课我正在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日月明》那课,当到认读“木”这个字的时候,孩子们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熟字+笔画的方法“十”交叉位置+一撇一捺)会认了这个字,我在大屏幕又展示了这个字的字理识字。下一环节给这个字组词,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木头、木材、树木、木棍……课堂秩序可谓是井然有序,可当有个孩子说了个“伐木工”的时候,另一个孩子直接就说:“老师,光头强就是个伐木工”。紧接着又有孩子说:“老师,我实在是不喜欢光头强,他总砍树,破坏森林。” “对,老师,他总砍树熊大熊二都快没有家了。” “对,还有森林的其它小动物都没有家了。” “光头强实在是太坏了,太可恶了。”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这话匣子就收不住了,总之都把矛头指向了光头强。这要放在平时我会恶狠狠的把他们压制在萌芽阶段,可由于《熊出没》的动画片我跟着儿子也没少看了也多少有些了解,所以就放任他们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混乱中有个叫翟浩楠的小男孩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嘴里不停的喊着“老师,老师…”唯恐我看不到他。此时我已经觉得这个话题占用正常上课的二三分钟的时间了,正准备进入课堂的下一环节,可此时翟浩楠急匆匆的离开了座位跑到我的跟前,用两只小手不停的摇晃着我的手看着我的眼睛说:“老师,老师,我不这样认为。” 看到他那着急的样子,我俯下身子对他说:“好,那你说吧,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一定要说清楚哦” 。紧接着他继续说:“老师,我觉得光头强也挺可怜的,你说他每天那么辛苦的工作伐木,可李老板还总克扣他的工资,他都没钱回家陪爸爸妈妈过年,你说他多不容易呀?” 听了孩子的话,我的心里一震,你能说这孩子说的没道理吗?这是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如果我平时没有陪儿子看这部动画片,如果我没有多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那么孩子这幼小善良的心声我可能一辈子都听不到。
陶先生在书中对师范生这样说到“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今日我的目标就是早日成为陶先生口中的“真正的先生”,为达成目标眼前的小目标就是学会小孩子喜欢玩的游戏,读小孩子喜欢读的书……走进他们的世界,让自己变成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