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Is communication a bullshit job?
在硕士课程开始之初,教授问了我们这个问题,
从那以后,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蚕豆的脑海。
近几年,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常常在各大论坛看到高考报考、考研跨考甚至出国留学选择新闻传播类专业求推荐的帖子。
相信很多人和蚕豆一样,在最初对传播学这个领域有着别样的憧憬,
想象中的这份职业,
也许衣着光鲜,谈笑风生,
也许文采飞扬,一呼百应,
又或者举重若轻,挥斥方遒。
然而,当毕业后真正进入这个行业时,感受到的现实又是怎么样的呢?
蓬头垢面,眼圈深陷也许是常态,
戴着镣铐起舞,华发早生是命中注定,
甚至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也不罕见。
不管你是在甲方,乙方,还是媒体,也许多多少少感觉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常常以广告狗,传媒民工等等词自嘲。更有甚者,工作的现状可能会让你产生传播类的工作是否”百无一用“的想法。至少在蚕豆的过往工作中,有某一些瞬间会被这些想法淹没头顶。
有时候,这种想法来源于对行业的思考。对我们从事传播类工作的从业者来说,我们既不是生产者,也不运输产品,似乎我们从事的工作虚无缥缈风吹就散。这种无法踩在实地上的感觉格外让人没有安全感。
有时候,是工作环境的现状在侵蚀我们的信心。在许多公司中,传播类的岗位被归于辅助支持类岗位, 或者说是技术类的岗位:需要文案了,打声招呼,需要做活动了,出个方案,似乎就和电脑坏了修个电脑一样。你一直在做别人布置给你的任务,而非真正参与到制定讨论这个任务的决策过程。我们工作的所有意义,似乎只是为了帮别人省出时间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有时候,也许是工作内容让我们心有怀疑。每天工作超过八小时,但是大部分时间用在开会、讨论、组织这些事务上,但是把内容落实成型的时间甚至还不到工作时间的一半,这样的工作真的有意义吗?
说到这里,我们首先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当判断一份工作是否有意义时,如果只看这个工作本身日复一日的工作内容,也许很多工作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每天按既定轨迹循环往复地开车的公交车司机的工作是不是有意义的?
风吹日晒走街串巷就为送一个包裹的快递小哥的工作是不是有意义的?
在哨岗前一站一整天,稍息立正敬礼问好的警察的工作是不是有意义的?
不是只有创造实物的工作,或者埋头案牍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每一份工作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这个社会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
判断一份工作是否有意义,除了工作内容,还要看这份工作为社会和他人带来了什么。只要有一个人因为你做的工作而获益了,而开心了,这份工作就不能说是毫无意义的。过度的职业怀疑只会带来负面情绪。
而对于沟通传播本身,它兴起甚至还要早于文字的出现,发展到今日这样专业化的职业,既是人类发展进程的要求,也是资本市场的产物。如果传播沟通是百无一用的空中楼阁,那么早就消散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了。即便只是叫卖,也有引客和赶客之别。在没有将沟通传播做到极致,你永远无法说这个职业百无一用。
其次,传播类的岗位在公司内部不受到重视,是一个客观环境造成的现象。
传播类的学科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其实并不长,目前掌握各公司的决策权的boss们,很多并没有传播学相关的背景。对于他们来说,文案、策划、公关等等就如同一个个“技术工人”,一个命令下来,流水线作业,不需要自主的思维,只要做出boss们想象中的作品就好。当传播类的岗位不能参与决策,而只做提线木偶时,沟通传播的作用就无法体现出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坐冷板凳,不受重视的情况。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有传播学相关背景的从业者开始进入职场,晋升,参与公司决策,未来传播类岗位的话语权也会逐渐增强,从而达到从业者价值得到体现,公司更有效地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双赢局面。
其实,极少有人会从始至终地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悲观的情绪是间歇性爆发的。如果任由这种悲观情绪蔓延,无异于一种心理折磨。
有时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但当这种悲观情绪无论如何也无法排解,那么也许你需要的不是调整心态,而是换一个环境,换一份更合适的职业。
Is communication a bullshit job?
这个问题蚕豆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以上只是蚕豆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浅薄思考。
只能说传播类的职业既然存在就有其意义,当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由于发展的原因造成的,而非这份职业本身带来的。
这篇文章写下来用了将近一个月时间。不仅仅因为课业繁忙,也因为这个问题也许需要蚕豆用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来思考,也许明年的今天看到这个问题又有不同的想法,希望能够与各位朋友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