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上册在月前看的,想着下册大同小异,于是搁置起来,迟迟不翻阅,而它便乖乖地在办公桌一角安静地呆着,不卑不亢,不骄不躁。
因为没找不到其他书,勉强拿起它,结果被三句话击中。
第一句话:
教育家森信三说:“人在一生中一定会遇到应该遇见的人,而且既不会早一秒,也不会晚一秒……缘不求即不生,内在没有渴望的心,即使此人就在你面前,缘亦无从生起。"
的确,不管是人是物,无须感慨相见恨晚,因为遇见与你求它之心是否急切,你是否为遇见而一直努力,你是否做好遇见它的准备等息息相关。就如此时,我遇见此书。
断舍离通过时间轴和自我轴,告诉我们如何在断和舍过程里从物品的拘束中脱离出来。
一个从看得到的地方发生变化,如物品变少、变整洁、变便捷,到看不见的内在发生变化,如内心自我分析和反思,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从外而内的过程。
在月尾,翻阅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妙的回顾和断舍离时刻。
我一边翻阅,一边过滤自己的内在。
先从看得见之处回放,这里不仅仅是物品,同时包括事情和信息。
对家务参与度降到最低。从前是每天拖地收衣服叠衣服,现在是隔天、第三天才拖地,被收下的衣服垒成小山,直到实在没衣服穿时才一口气集中折叠,女儿衣柜最常用的一格被塞得满满,春夏衣服混杂。
对手机的过分依赖。信息繁多杂碎,极易被新的资讯分散注意力,经常拿起就放不下。另外在夜深人静时,想着把积压的事情趁机完成,导致熬夜,影响睡眠。
承诺并在做的事情过多。与读写相关就有一大串,每日书阅读、录制喜马拉雅、写每日书、阅读打卡、写作课程学习等等,虽然能把这些事情一起做,依然需要花不少整块的时间,初略计算,阅读1h,录制0.5h,写1h,打卡0.5h,写作课程每周1.5h,平均一天要留出将近3个半小时。如果只有这个,也还好,可是职场妈妈还有家庭,幼儿园活动、爱人交流、买房跟进;还有梦想,PPT学习,各种晨会分享,跑步,瑜伽,人际互动等等。
24小时在不高效中被填塞得满满的,这时候我看到第二句话。
第二句话:
生活要留有余裕,人才能彻底释放自己的内部力量,才能神清气爽,轻松自在。
而我,把自己当成了陀螺。
没有留下时间去感受、判断、选择、做决定,盲目地顺着滚滚洪流,跟随着那条无形的鞭,拼命地旋转着,一边自我催眠“我很精彩”,一边担心只要停下来就会倒地不起,内心却疲惫不堪。
疲于奔命,草率应付事情,压力式做事,于是创造力被压制,成就感被削弱。
原来,space(空间)不是empty(空荡荡),这个适当的余裕刚好给思考留了罅隙,让我分析行动背后的深层原因。
廖凌慧说过:“在出色的人中间,误以为是其中一员,然后忘了努力。”
我恐惧离开优秀人群,害怕不努力会掉队,我无时不在证明自己“不是看起来很努力”,而是“我本身就很优秀”,这说明我希望被人看见、被人认可。
我真不想说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了多大多深刻的影响,归因于父母,只能削弱自己的力量。
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里说,“过去不曾发生过什么,它发生在当下。”
所以,过去不可追,把握当下更显重要,在当下让自己从过去的印痕里慢慢走出来,虽然有不同程度的艰难,但此生必修课,也是对过去代价的偿还。正因此,如今家庭教育风生水起,我想说,家庭教育,本质是塑造一个完整的儿童。
断舍离,从这个层面上就是要跟一些耳濡目染乃至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说再见,解放心灵。
如果从儿童时代开始注意,断舍离能力便本身具备,无须着重强调。
这个余裕,让生活成为生活,时钟滴答声因此成为美妙的背景音乐,伴随着它,你享受断舍后离的当下。
那是不是说,就不要去追梦了呢?绝不是。
第三句话:
比起愿望与期待,更应拥有确信与梦想。
生日许愿,年初定目标,我们说“我想要……”,这个情景大家都不陌生。
许过的愿、定下的目标,随着日子的滑翔,来到了我们身边吗?我相信有些人肯定达到,可是我也相信有一部分人忘记了愿望和目标。
能轻易忘记或放弃的愿望和目标,是不是正说明,那其实并不是你想实现的愿望?
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再问问自己:“我们会不会对这个愿望和目标有着无法确信的心情?会不会是在提醒他人,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忙来实现?”
过去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有过实现某一个愿望的经历。
女孩子因为想拥有一件美丽的裙子,兼职打工终于实现;男孩子因为想玩一款游戏,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为了拿下某个项目,绞尽脑汁通宵达旦终于实现……
如果愿望是确信的,方法就在脑里,行动就在脚下。
有句话说得好:“失败并不值得遗憾,遗憾的是从未开始。”
带着确信的念头,相信自己,并为它付出实际行动,朝着它小步大步迈进,跌倒、失败在所难免,勇敢地让自己去碰撞、去挑战。
从这个层面来说,断舍离,让我们去检视自己是不是在做一件与梦想相匹配的事情。
断舍离,到这里,对我而言,不再是一个拿出来炫耀的词汇,它让我更深刻地思索背后的蕴意。
作者希望我们能具备俯瞰力,以广阔的视野,用整体的观点来掌握事物,这个能力让我们有力量去有意识、自在、果敢地生活。
我们是要在物质的基础上,用生命的立场,重新思考今后我们应当如何活下去,如何回到根本的、自然的状态。
为了珍惜、珍爱每一天,从一物做起,让物品在需要的时候,以适当的量出现在手边,发挥最完美的功能。
断舍离,从内心根治,让心灵走出来,享受轻盈人生。
感恩每个当下,譬如,拿起此书那一瞬间。
感恩拿起此书的那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