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头脑风暴"跑题后,我也就信马由缰越跑越远…最终还是没有跑出对儿子的宠爱和对家庭的眷恋,搁笔处恰好落在了那"不疯魔不成活"的"神兽"上了。复工后,一边是工作的各种不便一边是顽童各种腻歪,拒绝是多么的残忍啊,回想我们这一代的童年最缺的就是父母的理解和情感的细腻,转过笑脸儿摊开双手对自己说声将就着兼顾吧!
能写点东西的手艺正好记录纪录一起走过的日子,也算快意。疫情期间,普通人最优雅的姿势就是闭门思过,虽没对社会做贡献但也没添乱,复工的日子一延再延机会难得正好看书教子。
走出文艺一头扎进了经管心理类的书籍,顺带在读读怎样读书的书籍,让学习事半功倍。前两天整理了《掌控习惯》的笔记,我的阅读习惯从选择书单开始,再粗读,然后精度标注关键及时简要纪录所感所悟,最后画出思维导图,根据地框架与标注摘抄整理笔记。也是第一次用心读一本书,合上书,抚摸这封皮,似乎这书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对,这是知识的力量,这是一个想改变自己的人对书的敬畏。
翻阅笔记突发奇想,何不拆书投稿,试试文字功力万一开创了第二职业也不一定。
昨天在和妻子讨论完归纳行业后也说出了自己对写文的一点点看法,在她看来我对总结性的文字非常擅长,有爱好读书,对书的感受远高于现实的人情世故(此话听起来略显尴尬,但在自己爱人跟前没什么好遮掩的)顺带还畅销了下收获的喜悦,顾虑也是有的——拆什么书,投什么平台?还有最大的顾虑我这自由的自在的写惯了,当真正把爱好当做了职业那还有这份执着吗?何况后续退稿改稿等等众的受制于人也会影响到爱好的坚持。
聊归聊,但做起来也不易,研究了大半天了解了不少市场情况,末了总结一句——成事在人。正如《掌控习惯》作者所写自己在很早以前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成为作家,但作家只是习惯养成后的一个结果。似乎可以这样理解——我应该给自己一个身份标识,我就是拆书人,但我得先养成一个学习拆书的习惯。这样的定位恰巧与今天看的书《能力陷阱》不谋而合,先澄清自己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在由外向内的一个思考方式行事。如此以来让它显而易见,时刻提醒自己这样的行为才是走上未来最近的路。
趣事一二
我问儿子"horse"是什么意思?
答曰"马"。
那一块黑一块白是什么?答曰"斑马"
NO,再猜…
来,耳朵过来,那是"二维码",指着他笑嘻嘻的小脸,别告诉别人哦!
"姥爷你知道一块白一块黑的是什么马吗?"还没说完就嘚瑟的不得了了
姥爷说"斑马"
"不是,是二维码呀"
"妈妈,你知道…"
哈哈哈,一圈人问了好几遍。
晚上睡觉前我对着儿子的耳朵悄悄的说到"还有一匹马叫"条形码"。
打卡
口才基础训练三十天(清晨一小时):
高能短文阅读一片/每天
绕口令基础本/每天
口腔肌肉锻炼/每天
第5天,绕口令练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