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缅怀的,是终将逝去的青春。
作者:克姐,原载于个人公众号:靠谱的眼神
10月30日,武侠文学泰斗金庸老先生仙逝,享年94岁。
有网友悲哀地说,那个“以文为马,剑指江湖”的老头儿,“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了。
别怪我心硬,悲伤的情绪我还真的没有。毕竟在畅快淋漓地阅读老头儿的小说时,确实没在乎过作者金庸是谁。关于他的故事都是工作以后才慢慢听说的。
金庸祖籍浙江海宁,离我老家不远。按我们那儿的习俗,94岁算得上是喜丧,搁农村那是必须吹吹打打热热闹闹送出殡的。
重要之处在于,对我们70后生人而言,谁在年少时没读过几本金庸小说?读过完整一套,且不止一遍的,也不在少数吧?
如今,他的离去,意味着我们的青春,也将入土为安了。这么想来,倒是有些伤感。所谓触景伤情就是这样吧。
1
作为女生,看起武侠小说来,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
记得最早接触正儿八经的武侠小说,是梁羽生的“冰川天女传”和“白发魔女传”。那时候好像出的是大16开本,杂志一样大小。从来都是温良恭俭让好学生的我,竟然也在初三上课时将书偷偷放在膝盖上,心不在焉地上完一堂堂课。于那时的我,算是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当时的金庸其实早已声名远播,但在信息闭塞的小县城,并不广为人知,我那时看书多是被动接受家里人和同学的影响。
80年代中期,上了高中,琼瑶的爱情小说开始风靡大陆。作为女生,自然不能免俗,当时能借到的琼瑶小说,和同学交换着,几乎看了一遍。但那种唯美、有时候隐约觉得歇斯底里的爱情,超出了十几岁女生的理解力,读完就扔脑后了。
可能还是因为,在当时一切以学习为重,以高考为毕生事业的无形压力之下,这些小说是对压抑青春的一种慰籍,是学业繁重时片刻的更换脑筋,仅此而已。
2
所以,一直要到上了大学,我才跟金庸小说有了密切的交集。
90年代初的文科院校,只要你没有远大的理想,是很容易被琴棋书画耽误时光的。
也许因为高中时只忙于埋头题海中,也许是小县城毕竟图书资源匮乏,进了大学恨不得把以前所有亏欠的都补回来。
琴棋书画,只有书门槛最低,认字就行。天生对严肃文学提不起兴趣,目光自然就常常放在言情和武侠之上了。
那时候,好像还没听说过那一句他串起自己小说的名句 ——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只是人云亦云,按最好借的顺序一一读开去。
作为女生,读金庸小说所关注的重点,自然是要和男生有所不同的。
金庸最出名的五本小说,我最初接触的是笑傲江湖。
但当时,对令狐冲是真的喜欢不起来。小说中的他,凤凰男说不上,但除了飘逸潇洒,豪放不羁的个性,长相身世都是普通人一枚而已。
任盈盈怎么说也算是出身高贵,况且美丽温柔,对他满腔深情,可他却念念不忘小师妹,这让读小说的我好不着恼。
好在最后令狐冲终于认识到盈盈的好,回报以真心,两人执手走天涯,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读大名鼎鼎的“射雕英雄传”是后来的事情了。
彼时黄日华和翁美玲版的电视剧早已风靡大江南北,所以很多人物形象都是先入为主,有了一个基本审美和好恶。
当时的我,最喜欢的当然是郭靖和黄蓉这一对小冤家(现在仍然是)。郭靖的木讷和痴,黄蓉的娇俏和智,相得益彰,实在是非常有趣。
小说中的场景,很多发生在杭州附近,简直就是一本我家乡的风土人情地方志,读来特别亲切。看书时就觉得电视里的画面栩栩如生映在脑海,那份愉悦,不是我粗浅的语言功底可以形容的。
而最不喜欢的就是杨康。阴险狡诈、认贼作父,贪图富贵,不择手段,所有能形容坏人的词语放在他身上都不为过。这种设定对当时思想简单、爱憎分明的大学生来说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基本的婚恋观可能就是那时候形成的吧,找男朋友就要找郭靖这样忠厚老实一心一意的,不能找杨康那样三心二意、偷奸耍滑的。
对于年轻时的我,要的就是那份是非分明,爽快利落,爱就爱了,恨就恨了,哪来那么多磨磨唧唧。
也是要到后来,慢慢成长,才知道,这世上哪有那么简单的黑与白,是与非。人性的复杂多变,环境际遇的影响,亲情友情的牵绊,种种恩怨掺杂在一起,才演绎人的江湖,才造就变幻莫测的人生。
3
射雕英雄传是一座里程碑,让我见识了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那种把家国情仇、儿女恩怨交织在一起的故事,有侠之大义,爱之深切,恨之入骨,大情大爱中又不失小儿女情长,看着过瘾,想着更带劲。
之后又陆续看了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这些书,按好莱坞的商业逻辑,就像星球大战和它的前传、后传N系列。
那时候资讯尚不发达,同学间口口相传这些作品背后的联系,惊讶于金庸能把历史和武侠巧妙地衔接在一起,觉得非常了不起,也非常接地气。所以,爱屋及乌,也是手不掩卷地一本本读到终了。
所以,后来又读梁羽生的“萍踪侠影”,不自觉地拿来和“笑傲江湖”做比较。因为此书故事也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导致我一度喜欢张丹枫胜过令狐冲。
而古龙的经典小说,楚留香、绝代双骄,架空的历史,飘渺的爱情,虚幻的武功,让实心眼的我看得失去了重心,怎么也爱不起来。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金庸的武侠小说,我的大学生活又该是个什么样子?应该是缺了不少的乐趣吧。
4
这种习惯延续到了工作以后,只不过速度之慢,也超出想象。谁会料到,上班以后的日子和略显单调的校园生活是有天壤之别的,我和很多人一样,慢慢失去了阅读的习惯。
而那时候,根据金庸原著改变的电视剧争先恐后地播出。所以,从屏幕上又温故知新了一把金庸小说,比如,陈小春版的鹿鼎记,李亚鹏和周迅版的笑傲江湖,胡军版的天龙八部......
这么掐指算来,我的最好的年华,都贡献给了金庸小说。如今,老先生驾鹤西游,怎能不唏嘘感叹?
风闻大陆又要出新一版的射雕英雄传了。可我只想把查老先生的原版再拿来读一遍。还是让我的记忆永远停留在“铁血丹心”的年代吧。
有些东西,我们忘掉了就好。有些东西,却会永远记得。
金庸的小说和人物,已经和我们的青春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成为我们成长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纪念他,其实是缅怀那终将逝去的青春。
后记:
金庸逝世的消息一出来,就跟着朋友圈和各种文章回忆那些年看过的金庸小说。得承认,有时候,打开尘封的记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那些你以为告别的情绪、感情,会重新涌上心头,一时百感交集。有时候,也诧异于自己的健忘,很多细节,记不真切了,不敢提,也不想提。少年时期,真的是天真烂漫,不动脑子,傻乎乎地轻易辜负了几年的光阴。而那些细腻朦胧的感情,因为没有文字记忆,已经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