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第五⑨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孔夫子和子贡之间的对话。愈:胜的意思。你与颜回谁更胜一筹?问了这样一句话。首先这句话我们就要来思考了,我们先思考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老师问我们说:“你与某一位相比,谁更胜一筹?”看看我们第一个思维在思考什么?老师只问谁更胜一筹,却没问具体的事情,到底哪方面更胜一筹呢,没说。
我们先看子贡是如何回答的,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说我怎敢与颜回相比较呢?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说这个我实在不敢相比。颜回闻一可以知十,而我闻一只能知二,我怎么敢和颜回去做比较呢?
子曰:不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弗如也,这个时候,孔夫子说了:如果比这个,我和你都不如颜回,整个对话讲完了。
我们要从中提取三个点,来深入地思考。首先第一个问题,我们回来想,孔夫子问子贡,你和颜回谁更胜一筹?我们这个时候来看子贡,他说:“我不如颜回”,为什么我不如颜回?因为他闻一可以知十,我闻一只能知二。他比的是这个。所以这是有修养的君子之风,如果我们没有学习圣贤的文化,没有修身之人,可能不是这么比的。
如果老师问:“你和颜回谁更胜一筹?”“我比他强,我有钱,他穷得饭都吃不上了,还在那一旦食,一瓢饮,居陋巷,我比他强。你看我口才比颜回强,我比他能说,我从政比他厉害,我是为官的,他什么都没做。”你看这是没有修身人的思维,拿己之长比对方之短,而有修养的君子,不是这样的。
所以当孔子问,你与颜回谁更胜一筹的时候,你看子贡,我不如他,因为他看到的是颜回身上的长处,这是我需要和颜回学习的地方,这是有修养的君子。所以我们再来看儒家的文化,“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懂得看每个人身上的优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别人身上的优点,我们要去学习。
这是第一个重点,这是我们一个思维的方式,当我们有这样的思维方式的时候,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谦谦君子,我们有君子之风范,我们懂得看他人身上的优点,向他人去学习。如此,我们才可以不停地成长自己,而不是看着别人的缺点不放,认为谁都不如我,这个时候就会陷入骄傲自满的状态,无法成长的。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重点,颜回闻一而知十,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的。但是如何做到“闻一而知十”呢?是不是我们更想要的?所以我们来浅析,如何才能做到“闻一而知十”。首先一定是“闻”,“闻一而知十”,先“闻”是关键。所以我们看古之圣贤,都是博学的,都是不停地去学习、去多闻。只有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才可以变得有智慧。
《中庸》讲:“好学近乎知”。首先要好学,要不停地去学习,就接近于智慧了,但不等于智慧。那么第二点,是要明其理。多闻还不够,多闻只是增长了知识,明其理很重要。明其理,这个理就是一,这个一明了,我们自然可以衍生成十。
我们举个例子,方便理解这句话。我们说助人为乐这件事情,什么叫一呢?首先我们要培养自己内在的仁,仁爱之心,助人之心,当我们生出了帮助他人的心,有了这样的思维,这是一,有了这个一以后,是不是可以想出很多帮助他人的办法?那个办法就是十。但是如果我们不明其理,我们没有真正地明白,我为何要去帮助他人,这个时候我们就只学十,不明其理。
这个时候的十是什么呢?第一,我们要看到路上的垃圾,要懂得捡起来;看到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主动帮助他人。我们学习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所以就会告诉我们怎么做,我们就去怎么做;看到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不清楚的事情,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就是义理没有通。
我们看看学习《论语》,是不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看到了孔夫子和弟子之间,每句对话在讲什么,背后义理是什么,这是一。当我们懂了一,你拿到生活当中,可以随处去应用。遇到事情的时候,我就可以想到《论语》当中的话,我们就可以拿出来应用,是不是那个十,就都通了。
如果义理没有通,我们只学习了那个方法,你会发现不好用的。老师教过的方法,说过的事情我会用,换一个没有说过的事情,我就不知道该如何用了。所以一没有通。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我们上一讲所提到的仁,当你内在有仁的时候,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个是一。而十是什么?比如说今天有人来问你,和同事之间遇到了纠纷,该怎么办?你要告诉他这件事情,因为某件事情而发生的,你要去考虑他的难处,似乎他有难言之隐,这是相和用,你告诉了他,我听懂了。
可是遇到下一件事情,他又不会了,他和朋友之间去管朋友借钱,朋友没有借给他,他又开始产生烦恼,甚至这个朋友不讲义气,不讲情义。这个时候我们又来告诉他,“观过,斯知仁矣”,你要去看这件事情,他为何没有借给你,有可能是他现在也没有钱,有可能他现在生活压力也很大,也有可能是他的家人不同意呢?所以你怎么能怪他呢?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的,我可能对他就减少了怨恨。这都是在学十。
可是如果你内在有了那个仁,我们无论碰到任何事情都懂得去观察,为什么会这个样子?都懂得去看他不同的性格,看待不同的事情,我们都懂得换位思考的时候,你有了这个一,你就可以知道十,甚至可以知道百。
所以这就是一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要讲,不停地修正自身,不停地提升自己内在的仁德?当内在在不停地提升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一,然后这个一是可以一以贯之的,它可以贯穿所有的事情。
有的人说,我不懂得如何经营感情,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我不懂得与他人相处,可是我们如果教十,就是告诉你如何教育孩子,可是其他的事情你又不会了,但是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内在,我们有了仁德,有了智慧,有了诚信,就有了内在的一,这个时候它一以贯之,孩子也教育好了,人际关系也变好了,事业也变好了,家庭也变和睦了,自己也快乐了,这就是“一”有了之后,所有的事情都通了。
我们再讲“学、习”两个字。《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闻:就是学。我们要多闻,多学。习就包含了思,我们要去思考,我们要去体悟,我们要去修正自身,这都是习的过程。
我们讲的明其理,如何才能明理?首先通过学,我们掌握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有参照的方向。接下来,我们要多思,多体悟,多修正自身,因为只有内在有仁德的时候、行为端正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体悟。如果我们被自己的情绪,被自己的欲望和杂念,所控制的时候,不会体悟到东西的。
所以学和习缺一不可,而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学而不习,所以只能学一而知一,学二而知二,就是没有了习的过程,没有悟的过程。“赐也闻一知二”,所以孔夫子曾经说,子贡通达,赐也达,就是他也是一个通达的人,因为可以闻一而知二,但是颜回可以闻一而知十。
我们学习儒家文化,更是如此,不能把知识学死,如果把知识学死,只能闻一而知一,学不到它的精髓之所在。我们要通过《论语》所讲给我们的道理,通过观察身边的人,通过观察身边的事情,从中去悟到一,我们悟到了那个一以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通了。
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抬头看看窗户,这个窗户擦拭得如此明亮,阳光可以照进来,这是不是道?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了,我们要擦亮自己的心窗,让更多的阳光,爱,温暖照进来,这是不是道?所以通过看到窗户的明亮,我们就可以延伸到生活当中的十件事情、百件事情。
这个时候我们又低头,看到了眼前有一杯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水是透明的,所以它可以和任何的水融入到一起,但是如果这个水是黑色的,是带有颜色有杂染的呢?是不是和其它颜色放在一起,会让色泽混乱?所以我们看到这杯水也可以知道,要让我们保持干净、纯净的样子,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和任何人、和任何事情融入到一起。
反观我们自身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棱角、是圆融自在的、是不器的状态,是不是就可以和更多的人融在一起,和更多的事情融合在一起。
想一想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在一个生活当中,为什么有很多人和我们相处总是不舒适,就是我们有太多固定的形状和颜色,我们有太多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所以就无法像纯净的水一样,可以和任何颜色的水,融入在一起。
这个“一”你懂了以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通了。当我们内在有那个仁,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自然该知道怎么处理;当我们有了德行,行为自然就是端正的;当我们有了帮助他人之心,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自然该知道怎么去解决。
接下来我们再聊第三个关键点。子曰:“弗如也。”说子贡不如也。弗:是不的意思。不但你不如,我和你都不如他。我们从中来体会这句话,是不是孔夫子也有不如弟子的地方?难道老师就一定样样比他人强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果我们是做老师的,难道你样样都可以比自己的学生强吗?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
如果你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一个公司的领导,一个部门的经理,难道你要样样都比你的员工强吗?如果是这样的,你的员工将没有人才,没有人可以从中成长,因为你样样都强。再看看我们家庭当中,如果我们的性格过于强势,家里的其他成员都不会成长,他们都很痛苦的。
所以《论语》当中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很多人都比我们强的。比如说有的人力气比我们大,有的人可以闻一而知十,有的人学习努力精进。再看看咱们现在虚空济也是一样的,这些学生们比我强的地方太多了。
有的人文笔比我好,有的人管理才能比我好,有的人做事情条理比我清晰,有的人拍摄比我好,有的人做文案比我好,有的人做编辑字幕、剪切都比我好,有的人接待比我更亲和。所以你会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比我们强的,这个才是正确的方式。
我们再看看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强项去比他人的短处,我们要多看他人的优点,鼓励和赞扬他人去成长。如果我们没有谦卑之心,我们内在没有仁爱之德,我们看不到他人的优点,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他人的不足,看到的永远都是我比他强的地方。
所以通过这段话,我们的第一个点说子贡看问题的方式,这个才是道德修养,这个才是君子之风范,这个时候我们再看,孔夫子结尾的时候所讲,我也不如他,正是因为有孔夫子这样的老师,才有了子贡这样的学生,才有了颜回这样的学生。
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到,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来什么样的孩子;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才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经理,才可以培养出来什么样的员工;我们是什么样的老板,才能培养出什么样的高管。
所以去看看我们自身的修为如何呢?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如何呢?我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我们是否可以闻一而知十?我们是否懂得修自己内在的仁德,让它一以贯之,这是我们给自己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给自己修身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