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每一个小孩的生命里,父亲这个角色总是那么含蓄且朦胧。不似母爱那么真实与触手可及。因为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准则世代沿袭下,母亲是一个维持家庭关系照顾家人的角色,而父亲则以一个在外奔波,养家糊口的形象出现。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之母亲少之又少。这样想来,似乎对父亲有些许不公。
小时候,老师总丢给我们这样一道题,比喻一下:母爱像什么?父爱像什么?母爱很好回答,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
母爱像一阵和煦的微风,吹走心灵上的阴翳;母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母爱像一缕阳光,融化心上积久的白雪。
而父爱的回答则千篇一律,
父爱像一座大山,巍峨且坚定,是我坚强的后盾。
因为实在想不出什么很准确或更形象的形容,那是因为相处时间太少,不够了解,也不怪大家比喻不花样了。想想也是,灯,阳光,风是我们触手可及的而大山在你人生或许有那么几次几十次,攀登上顶,感叹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相对于阳光,那真是少的可怜。在我的家庭是这样的。
二:
中国孩子还有一个这样的特点:每次回家逢人就问:“爸,我妈呢?”,“奶奶,我妈呢?”,“爷爷,我妈呢?”母亲好似孩子的阳光空气水分一没有你,我就难以存活似得。母亲与孩子是用一根脐带相连的,这样想来,也不难解释。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你的生命,和你的性别准确的来说是来自于父亲的体内,母亲则像是一片沃土,滋润着你成长。
三:
在我前十三四年里我与父亲之间话不言多,必言才言,平时都是淡淡几句问候代过,可能也是由于不经常陪在我身边,从我小就在外赚钱,可是血缘这东西很奇怪像一股缰绳牢牢的将彼此的心拴在一起。不管相隔多远,时隔多久,即使我与你几年未见,在心的某个地方总有家的模样。
我与父亲关系的变化,发生在近四五年,父亲爱上了写字,学习,看新闻,读古人古训。父亲开始主动找我聊天。每次一回家,总是喋喋不休地在我耳边讲起大道理,古人箴言,国内外大事件,给我买钢笔,毛笔字帖让我练字,有事没事只要我闲下来给我眼前放置一场百家讲坛,说说历史,谈谈老子孟子,只怪我当时兴趣不在此,而在于吃喝玩乐。
每次我和姐姐正聊的火热时,突然一个不明飞行物携带着令人厌恶的声调在面前横飞至此,什么“于丹讲孔孟啦,雍正慈禧的时代啦”一啦啦枯燥无味的东西。我和姐姐总是相视苦笑,装着一副很认真地样子在看屏幕,背地里时不时偷瞄一下手机,或思绪在神游,或继续我们刚才的话题,去哪逛,买啥啦!之类的。父亲却依旧死盯着屏幕无动于衷很认真的在听讲,仿佛第一次听讲一样,其实我知道他早已看过一遍或几遍,因为他总是能侃侃而谈。但他陪着我们继续不厌其烦的看第二遍,这也应了父亲常对母亲说的一句话:“言传身教”。
四:
还记得有一次,母亲问父亲:“你整天说你那套圣贤经放视频有啥用,既招人烦又聒噪”。父亲说了一句至今都让我记忆深刻的话,他略带微笑着说:“不听没关系,说的多了,做的多了,总有一天他们会听的,我不嫌惹人烦”。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从没觉得烦,而是很羞愧,学习本来就是自己的事,硬让人逼着学,岂不是显示出你的无能和无知”,我是羞于抬起头。
也正应了父亲的那句话,那些看似平淡实则不凡的坚持。让我爱上了读书,爱上了文字,爱上了一切使我变美好的东西。我也明白了
有些东西真的是潜移默化的,有些坚持是会得到收获的。
五:
让我最收益的是父亲的处世观,我猜想他的处世观是紧随庄子的“逍遥观”,提倡知足常乐。“无欲则无求,无求则不苦,不苦则长乐”在父亲看来,只要无关乎生死,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更是将生死看得薄如纸翼。生死乃万物之规律,是自然之物。活在当下尽情享受在世时光,至于来世,前世,不过问,不追究。
就像家里总是发生点争争吵吵,大事小事不断,母亲心性狭小,想不通事,爱生气,说到底,与自己怄气,父亲总是不遗余力地言劝母亲:“啥事都没活着重要,只要人在,一切都是其次”。嘴里常挂着一句康德的:“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至理名言。虽然生气的母亲无动于衷,可每一次父亲总是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我相信,父亲的坚持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也希望这样的结果策马而来,也不至于看我那愁苦的母亲整日的惩罚自己。
每个人的父爱都不相同,我的父爱让我受益匪浅,他不是物质财富的巨额,不是显山露水的技能,而是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
我也正是需要这样的爱,没有一个正确的处世观,相信给我再多的财富,我也不会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