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一段时间,公众号上做了一个发起“追梦十年”活动的调查。
其中投票第一条的选项是这样的:
选项1:愿意,我不想浑浑噩噩过日子,只要发起活动,就一定参加。
选项2:不愿意,我觉得梦想太不现实了,我不需要梦想。
经过统计,一共有63人参加了投票,选项一62票,选项二1票。62票里面有我的一票。
98.4%的胜出率,证明了我们还是满怀希望憧憬梦想从不放弃奋斗的梦想派呀。作为胜利者,我应该非常高兴才对。事实是,我确实高兴,但并不乐观。
我有理由怀疑,如果这个投票放在十年以前,如果投票结束后大家各自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了。
那么到十年之后的今天,大家会是自己梦想中的模样?还是依然发展成现在的处境?
我觉得答案会是后者。
(2)
一定要参加,一定要做到,一定要成功……
假如回到过去,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如果再有下一次……
这种百分百确凿无疑的誓言与承诺我们平时见到的太多了:
假如让我重新回到大学,我一定好好读书,泡在图书馆,奖学金拿到手软,秒杀一切学渣,考研考博不是事,说不定已经出国深造成为现在自己眼中光鲜亮丽的别人,那个时候我的朋友们你们只能漂洋过海来看我。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把握每一天,完成我的塑身减肥计划,该瘦的地方瘦,该胖的地方胖,该平坦的地方平坦,该突出的地方突出,而不是现在该瘦的地方胖,该平坦的地方胖,该突出的地方胖,该胖的地方没法看,只能看着别人的玲珑身材羡慕嫉妒恨。
如果回到从前,我一定把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把我的兴趣爱好好好发展发展,你没看到么?别人有成为美食家的,有成为作家的,有成为旅行家的,有成为艺术家的,有成为书法家的……曾经那都是和我一样的上班族啊。
(3)
可是,即使给你一台穿梭回过去的时光机,你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吗?
十年太久,我们想一下自己最近许下的承诺,想一下最近之前许下的承诺,他们都完成了吗?目标都实现了吗?拖延症和懒癌晚期是否又在你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角?
纽约客专栏作家Malcolm Gladwell在《异类》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梦想的实现也是这样,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的汗水与心血的浇灌,才能把初始的愿望变成世界级的现实。
在这个梦想泛滥的年代,我们所缺乏的,恰恰是真正的梦想。
在这个最需要坚持的年代,我们最大的弱点,往往是不能坚持。
(4)
我们为梦想付出了多少呢?
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个作家。上学的时候我就爱看书,作文也常常被老师当成范文朗读。后来在考大学的时候我也选择了更容易把文字变成铅字的专业:新闻学。那时候,我对写有种偏执的喜欢,在我的搜狐博客上,有232篇没有发表过的长短文和诗歌;在公开的书刊发行物上,却只有一篇孤零零的诗歌。即使如此,也挡不住我的热爱。后来搜狐博客改版,我的232个孩子全都找不见了,为此我伤心了好长时间。
这种热爱,是在工作之后渐渐被隐藏的。那个时候,写字已经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发表也只是任务完成表上的一堆数字。曾经的梦想落在地上变成了养家糊口的活计,我才发现这完全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其实,这些年里,继续追逐梦想的冲动时常在我脑中泛起。为此而制定的计划,构想的远景,重新设计打造的自我都曾出现在每一年度的计划里。
但是,却都消失在了每天的24小时里。
所以,当我打出“为什么我们的梦想从未实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想好去掉“们”之后的答案。
为什么我的梦想从未实现?
因为我在泰山十八盘的第一盘就TM的睡过去了,还有什么脸问自己我为什么没有一览众山小?
飘在天上的是梦,活在嘴里的是想,握在手里的才是梦想。
如果我今天写的是鸡汤文,我会说:梦想无大小,努力无先后。为梦想而努力有两个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
但我今天想写的是一篇檄文,向自己宣战,向梦想开炮。所以我想说,要把梦变成想法,把想法变成计划,把计划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现实,把现实变成未来。
最主要的是,坚持下去,再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