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什么是需求和到哪找需求,就够了吗?当然不。每个“需求”的种子,都有适合它的土壤。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为需求找到合适的土壤,也就是“背景因素”。
概念:背景因素
背景因素,换句话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时机不对,摧毁产品的力量,可能就隐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运用:
那到底该怎么判断“背景因素”是否合适呢?你至少要从4个维度开始:
第一、 时间
第二、 技术
第三、 文化
第四、 资源
你有没有见过,把好的需求种子,种在不合适的“背景因素”里,最后夭折的案例呢?
实在想不到其它的案例,发现自己涉猎的区域与见识还有待提高。
还是说说我的本质工作――保险吧。
如今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如火如荼,新生的互联网保险也生机勃勃,在如今前景光明灿烂的时刻,你是否想回首望一望,中国保险业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
50年代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各地机构在执行政策和具体做法上出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依靠行政命令开展业务,内部管理比较混乱。农业保险在试办经验很不成熟的情况下全面推广,一些基层干部开展业务时搞强迫命令,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保险机构发展太快,许多干部不懂业务,只求保费数量不求保险合同质量,不少县级公司入不敷出。1953年3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第三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对上述失误和偏差进行了纠正,确定了“整理城市业务,停办农村业务,整顿机构,在巩固的基础上稳步前
曾几何时,卖保险的人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或者下岗职工才去从事这个行业,卖 保险的人的收入却不低,但是他们却不要求学历、资历,依靠的只是勤奋与勇于面对挫折。“没有拿不下的单子、讲不通的客户”。为了继续工作,大量的保险人拾起书本,参加考试。有了资格考试,本身就已不再好招人的保险公司更觉困难。“很多人一听说还要考资格证,压根就不来了,而再这么一压缩通过率,我们招人就更难了。”刘主任讲道,要求持证上岗前后,保险公司招人的反差是极大的。每月进人数量由2000人急降至100人,不到过去的1/20。
业内人言,调整过后,保险行业将步入正规和稳定的发展轨道,但另一个问题是,保险行业估计将会有数十万人面临调整岗位的威胁。像平安保险北京分公司的两万人中,有大约一半的人会被调整,未来他们要怎样生存、发展下去?
现在很多公司都要求无寿险从业经验,按一般人力资源管理逻辑,这样的选择很难让人理解,因为工作经验是十分宝贵的。一家新公司招录无经验的员工,免不了要花更多的投入用于培训,在管理成本上明显不经济。但保险公司实际上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卖保险的人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而且缺乏保险专业知识的支撑,在业内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卖保险的人的素质将影响到保险业的未来发展。
放眼十几年前,保险销售人员被称为骗子,传销,低人一等。
再看看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