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不少古典诗文大浪淘沙能够流传下来,肯定有其内涵或者是妙处,比如“霜叶红于二月花”“二月春风似剪刀”“草色遥看近却无”“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能经久不衰,但谁论其妙处能说得令人心服口服?还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究竟好在哪里?
要解决这些微观的问题,不但要有深厚的宏观学养,而且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功夫,这种功夫,不是一般的,而是过硬的功夫。而这种功夫的特点,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彻底的分析是无所畏惧的,不可穷尽的。
读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我就更能深刻体味到刘老师布置的创意教学设计的初衷。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能够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能基于经典的个案分析为主,写出掷地有声,抵达心灵的解读文字。
任务一:下面我将以《小圣施威降大圣》为例,试着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来梳理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主要形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改各自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关注小说的人物形象,并作出自主评价。
大圣孙悟空和小圣二郎神依次法象的顺序如下:
大圣:法天象地→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二郎神
小圣:法天象地→饿鹰→大海鹤→鱼鹰→灰鹤→现原身
从大圣孙悟空和小圣二郎神的变化来看,大圣变作的麻雀、水蛇之类的,意为偏小、更灵活,相对而言更朴实一些,多为自保和逃生;而小圣相对应的两次的鹰和两次的鹤,相对来说更大、更端庄,更具威严气派,更具攻击性。
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生动可感。孙悟空见猴群惊散,“自觉心慌”,表现出他顾念同类、重情重义的特点,这与此前情节中花果山上的虎、豹、狮、象被天兵天将捉去他不以为意形成鲜明对比。二郎神与手下的几次对话,则见出他的领袖风范,他或询问,或吩咐,或解释,表现出矜持自重的风格。孙悟空变成花鸨,二郎神依照世俗观念,认为花鸨是低贱的鸟类,不愿与之斗法,遂现了原身,改用弹弓。这一细微的变化,表现出孙悟空无所顾忌、毫无成见的性格特点,而二郎神则是囿于世俗偏见,不肯纡尊降贵。观音菩萨在向玉帝举荐二郎神(他是玉帝的外甥)时,说他“听调不听宣”,意为只可调用,不可强征。“斗法”一节,也充分表现出二郎神这一鲜明个性。
本文节选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法过程,刻画了孙悟空机智勇敢、不屈不挠、诙谐幽默的性格特征。与孙悟空唱对手戏的二郎神虽不是贯串全书的主要人物,但却是这场戏的主角。他呼兄唤弟、心思缜密,对孙悟空穷追不舍,百折不回;同时,他又善待属下、尊重对手,表现了“神”的正统和威严,展现了与孙悟空迥然不同的人物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