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总会与某种食物有关联。比如说,过年除夕夜、大年初一、正月初五要吃饺子;正月十五要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而且,南、北方还有传统的差异,比如说,过春节,北方必吃饺子,而南方则是吃汤圆。
这些不同节令专属的食物,有些已经日常化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饺子。很多地方,立春吃饺子,立冬吃饺子,上车饺子下车面,送行时要吃饺子。甚至周末有时间了,家里也会包顿饺子解解馋。相比之下,只有元宵和粽子还坚守着它的节令属性。
作为中秋佳节的专属食品月饼,早与各类糕点为伍,成为精致的小点心,常年供人品尝。
月饼与粽子一样,都具有历史和人文属性。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北宋之时,月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特别在东北地区,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在宫廷中,月饼也成为常见食品,如《明实录·神宗实录》里就记载了皇帝十次赐给大臣月饼。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月饼按产地区分,计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滇式月饼、潮式月饼、苏式月饼、台式月饼、港式月饼、徽式月饼、衢式月饼、秦式月饼、晋式月饼、甚至日式等。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桂花月饼、梅干月饼、五仁、豆沙、玫瑰、莲蓉、冰糖、白果、肉松、黑芝麻、火腿月饼、蛋黄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冰皮、奶油皮等。从造型上又有光面与花边之分。
广式月饼:皮薄、松软、香甜、馅足。
潮式月饼:皮酥馅细,油不肥舌,甜不腻口,口感柔软。
苏式月饼:松脆、香酥、层酥相叠,重油而不腻,甜咸适口。
滇式月饼:皮酥馅美,甜咸适中,色泽澄黄,油而不腻 。
京式月饼:外形精美,皮薄酥软,层次分明,风味诱人。
徽式月饼:小巧玲珑,洁白如玉,皮酥馅饱。
记得小时候,常吃的是一种红糖馅儿,配有花生仁、核桃仁、瓜子仁、青红丝的月饼,那叫一个香甜可口!只可惜,现在月饼花样翻新,却再也吃不到那小时候的味道了。
月饼为“三高”食品(即高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食之过度有害健康。一般而言,一个广式月饼的热量高达850大卡,相当于3碗白饭的热量;60克左右的蛋黄酥,热量是200大卡,相当于1碗白饭的热量;绿豆糕一般的小月饼,热量也将近50—100大卡,相当于1片半吐司面包的热量。因而,婴幼儿、老年人、肥胖者、糖尿病患者、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十二指肠炎或胃炎患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不宜多吃。
与饺子、元宵、粽子不同,月饼作为一种节令食品,自古以来就成为人们互相馈赠的礼物。每逢中秋,很多单位都会给职工分发月饼,并成为一种福利制度。但“十八大”后,这种公款发福利的做法被禁止了。在过去腐败风气猖獗的一段时间里,中秋节送礼,致使原来几元钱一斤的月饼从本身到包装到价格,不断升级翻新,“天价月饼”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离谱得令人目瞪口呆。
2009年,哈根达斯推出了一款“史上最贵”的月饼,售价高达人民币815万元。
哈根达斯称,这才是真正的月饼,每盒六只,以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为香纯外皮, 分别裹以香草、草莓 、曲奇香奶冰淇淋,无以复加的丰盛醇厚和惊喜搭配,尽现浓浓情谊。在包装上,该月饼也采用了镀银金属外盒,精美华丽,当年限量10万盒。
月饼属性的奇葩变异,令老百姓怨声载道,竟使党和国家有关部门不得不专门下发文件通知,禁止生产、销售、和作为礼品馈赠“天价月饼”。有关月饼的这段奇闻,将会伴随反腐经历,载入中国社会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