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使用文字,这是一件多么平常的事情。可回溯我们的过去,我们究竟是用了一种怎样巧妙的办法,把这些物品在自己的心中一一冠名呢?
尤其是那些极为抽象的词汇,关于思维与情感,伤心和抑郁是如此难以区分。而就是这样奇妙的事,穿着太过平凡的衣裳,便让人们忽略了这一问题。
是海伦凯勒把我心底这个小小的声音无限的放大出来,让我去重审、质问自己为什么?我希望有一天能回答它。
剥除了文字的,思维永远是那么晦涩难懂。
这真让人想回到孩提时代,教会记忆中的那个小孩子拿笔,让他写下他所看到的世界,看他究竟是如何尝试去表达的。如今只能靠想象。我知道,我一定有怀疑过的,为什么那个字是那样写?为什么正在纸上随意填涂的笔画,表达出了我世界里的东西?
如今而言,文字是一个交流和传达,某种讯息的工具,那么我们会是工具吗?功能又是什么,工具需要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吗?还是不断许诺自己将被世界友好利用。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意识,祂会想借助我们来表达或是证明什么呢?
祂的这种欲望在每个人心里传递,而事实上一个时代不需要太多的文人,或者说成是写作之人。巧言令色的,喧宾夺主的,都不需要。真正写出能留给后世的人,都是思考了很多,把思维凝炼于不多的文字之中。米兰昆德拉便是教会我这一点的人。
只有对自己写的文字具有自信,会认准他为权威,便要宣扬他,让彼此孤立的人受此洗礼。然而绝对自信表现在于,他无论把文字写置在哪里,都会有嗅觉灵敏的人自己会寻上门来。但倘若这种自信出自于精神,便会表现出焚书毁稿之势,秉着这些思想,后人有之便有,无知便无的心理。
所以,我愿你在读我的文字时会萌生超出字面的理解和联想,我的文字灵魂将在你的精神里得到续命,而焚稿只是关乎是否延存在世间的另一种选择,终有一天这句话也将熔在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