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平
朋友说:“看你那么爱读书,我也很想读,可总是不知道读什么书好,拖拖拉拉就一直没开始,你给我推荐一下吧。”
我一时语塞了,她需要学点什么?什么书适合她读?什么书能让她产生兴趣?想来想去真不知道该推荐什么书给她。整理一下思路,还是作为一个题目,写出来更能好些。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培根在《论读书》中的一段话。
也就是说,喜爱读书,广览博识的人,可以使自己变得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从而使自己的一生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读书的好处自不用多说了。
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的目的无外乎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不管是求知类读书还是消遣类读书,或多或少都会有收获。
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
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
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
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
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我个人认为,刚开始读书,应该以兴趣为主,哪本书能让你读下去就读哪本,只要能读下去就行,不必给自己设限,否则会削弱读书兴趣。
随后读书越来越多了,就需要考虑阅读目的和维度了,可以根据想要达成的目标和涉及的领域来选书,即所谓的广度、深度、高度。回顾一下我的阅读经历,大致是这样的:
小学时,除了课本也就读过《鸡毛信》、《铁道游击队》《闪闪红星》、《地道战》等小人书,那个时候是要拿自己的小人书给别人换着看的,拿到后就会一口气看完,因为还有好多人排号呢。
中学开始到大学阶段,喜欢读诗,不仅读诗,而且还尝试写诗。正应了梁实秋那句:“大概每个人都有做诗人的一段经历”的话。
也非常喜欢读散文,散文是具有情感特质的,只记得当时读的文章都半懂不懂的,但觉得意境特别美,三毛的所有作品都是那个时候读的,爱不释手。
还喜欢看小说名著,也是那个时期读的,常常被一章一回的悲欢离合;一高一低的跌宕起伏吸引到天亮。这大部头的小说看多了,世态冷暖也就明白了。
工作后,有好多年没有读自己喜欢的书,看的都是工作中用得上的专业书和学术著作,最多也就读过科技论文写作这类书。这些都属于不得不学的东西,扩展专业知识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做科研,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国内外行业动态,这个阶段该读什么书不用别人说都能知道。
生孩子前后,以及孩子小时候那段时间,读了不少育儿和教育类书籍,如婴幼儿的科学喂养、幼儿早教、幼儿心理、儿童疾病预防、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等,几乎把自己变成了半个育儿专家。
近几年,孩子大了,工作也干到了一定程度,才又拾起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随着年龄增大,自然有不少的感悟和想法,想记录自己的生活或身边的事情,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并开始尝试写作,做这些事情必然少不了读书。
“见解"、“看法”应该跟思维和认知有关,所以,这几年读了一些逻辑思维、认知成长、伦理哲学等书籍。同时,还读了一些跟读书、写作有关的书籍,对提高阅读效率和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总而言之,读书有益是肯定的,选什么书读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人的各个阶段会读不同类型的书,既要考虑个人喜好、个人能力,也要考虑个人规划、个人成长。
但一定不要认为读一、二本书就能看到身上发生多大的变化,一定要让自己把读书当乐趣而不是负担,只要是主动阅读就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