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所以说,这个书名教会了我“假设性死亡”,假设27岁的时候我会死,我得知这个消息是在24岁。
今天,此时此刻我24岁了,是一个已经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了两年的“菜鸟”。今天,做了人生第一次全身体检,却被告知我年轻的生命即将在27岁结束。我很吃惊可又仿佛接受了这种可能性,医生说了什么我一句我没听进去,礼貌性微笑回应,默默把刚到手的“死亡通知单”折好放进包包里,尽力平复情绪走出了医院,恰好是晴天,我伸开双手,阳光洒满身上,闭上双眼,仿佛在触摸光亮,嘴角微微上扬,片刻之后,睁开双眼,像往常一样,高傲地走在人行道上,能听见跟鞋声和发自内心的笑。关于死亡的消息,我打算谁都不告诉。
今天,我24岁了,刚刚得知将在27岁死去。我像往常一样,定好闹钟,准时上班,下班,买菜,做饭。只是现在会格外注意饮食和运动——这是与生俱来对死亡的害怕与担忧。27岁就要死了,我该做点什么呢?这是这几天萦绕在脑海的问题,我想我会更关注朋友的动态,我24岁的时候,妹妹应该已经结婚了,可能都有小baby了,发小呢,估计也在谈婚论嫁了,那老友呢?嗯~有的考研了,有的已经工作了,有的还在爱情长跑或是准备结婚了。我啊,肯定一如既往地默默关注他们的动态,可能是听他们吐槽变态上司,生活压力或者秀个小生活。我24岁的时候,肯定还是单身,可能看到周围朋友的幸福婚后生活偶尔也会动心,可是,一个连恋爱都不想谈的人还幻想什么婚后生活呢,所以啊,24岁的我一定还活在大大小小的规划里,偶尔看看书,写点东西,矫情矫情。
今天,我24岁了,我的生命只剩三年走到尽头了,我只能活三年了,我还是打算谁都不说,继续工作两年,这两年,出入各种聚会的频率会增多一点,因为以后再也没机会听老中医和丽丽唱歌了;也会常回家看看,看看漂浮水葫芦的塘和长满青苔的巷。选择继续工作,是不想让亲友觉察出异常,也为最后一年的野心计划攒一次不菲的银子。最后一年,我辞职了,带上了钱,再带上一个人,一个能接受我死亡的人。我啊,想最后跟这个世界好好告个别,去烟雨江南,去大理,去西藏,去内蒙。去完内蒙,我就要和这个人告别了,可我为什么又要带上他呢?嗯,我短短一生从不曾过多依赖别人,我太孤独了,可我没有说出来,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段旅程,我不想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开。我想,我还是会告诉望舒,也许是以见面的方式,也许是以文字的方式,她会不会为我大哭一场呢?肯定会的,因为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泪水盈满我的眼,我舍不得她,一如舍不得我的家人。我还会告诉一个人,以书信的方式,一如我们相识,说不出什么缘由,也许是因为他能接受我的死亡。
呐,好了,我还有最后一段旅程:哈尔滨——流浪理想的目的地,我的余生只剩北方。看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在一个温暖的清晨,阳光穿过皑皑白雪洒满全身,我,张开双臂,拥抱这世界最后给我的一丝温暖和光亮,再说上一句道别:今天,我要走了。
会觉得在二十岁的时候想象死亡是一件杞人忧天甚至荒谬可笑的事吗?不,我不这样觉得,我反而觉得,人生无常,死亡的假设性来的具体可感。如果有一天,死亡比预期来的早,我就会如上所述了此残生,只剩笑颜灿烂,一如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