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师是我高中时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的年级主任。
厚厚的眼镜片下藏着两只无比睿智的小眼睛,还有他那永远说不完的满脑子的大智慧。
每次上他的历史课,唯恐犯瞌睡趴下,我总会摆出双手支着脸的姿势,和大家一起附和着回答着问题,也怕发现不认真听课而被单独叫起来回答问题。
他总是笑眯眯的,那两只眼睛笑起来就真的变成了一条线,有时,教室反光,很难分辨出他的眼睛盯向何处,因此每当他在教室的时候,整个人就变得安分极了。
我不是那种成绩好的令人羡慕的学生,每次的成绩单倒着数比正着数更能更快的看到自己的名字。
他总是苦口婆心的说:好好学吧,这三年多吃点苦,考一个好大学。
可当时的我,并不怎么听的进去,依旧浑浑噩噩,听自己喜欢听的课,抄一抄那些好学生的作业,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不得不说,高中三年过的真快。
临近毕业时,班里兴起了互相写同学录的风潮,而我,更是奇葩,没有专门去文具店买一本同学录,而是买了颜色鲜艳的A4大小的本子,丢给大家,让他们随性发挥,想写什么写什么。
不知怎么,竟也厚着脸皮将本子扔给了各科老师,于是,我收到了石老师这样的记录:
“你是一个善良、热情、刻苦、积极向上的学生,高中三年你变化很大,成熟很多,你在班里释放的是正能量,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你,毕业之际,老师送给你两句话:
第一句话,遇到问题时,要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是一个公式。
第二句话,路,不通时,选择拐弯;心,不快时,选择看淡。”
呵呵,当时的我看到后好像就这种感受吧。
说实话,高中时候的自己真的很丧,多亏了身边的朋友,指点迷津,一直紧紧的拉着我,幸而没被甩出这艘竞争激烈的快艇。
至于石老师送的两句话,更是读了一遍之后,就扔到了脑后面,记不清写了什么,也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天,第一句话“这是一个公式”,虽说高中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数学课代表,但每次数学分数都是鲜红的两位数,一看到数学公式脑袋就痛。明明是历史老师,为什么学数学老师那套说话模式。
第二句话,这么对仗整齐,文文绉绉,貌似平时的石老师一点也不文艺风啊。
就这样,高考完,所有的书和本子都扔进了柜子里,不想去翻里面的任何一件物品,那段不如意的日子就永远的封存在柜子里吧。
因为疫情,在老家呆了好久,不经意间又让我看到了那个颜色鲜艳的本子。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公式一下子映入我的眼前。这不是一个数学公式,而是一个做事公式。
它能很好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我想起一年前经历过的考研经历,当时的自己并没有一颗坚决的心,每天犹犹豫豫,一边想着工作,一边又渴望着继续读书。
如果当时能够记得石老师的这个做事公式,一定会客观分析,不再彷徨。
是什么:是继高中毕业再次面临的一次人生抉择。
为什么:四年的大学生活,自己已经蜕变成大人的模样,至于合格与否,走入社会自然会得到一份检验报告。同时,抛去孩子的身份,需要担起肩膀上应有的责任,需要承担一名社会人的责任。
怎么办:两条路,认真工作或努力考研。工作是毕业之后应该走的一段行程,大胆的去接受社会的核检;读研是对自己本身的负责,学无止境,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知识理论才能更好地游刃在专业领域内。不管选哪一个,只要用心做了,都会是一个好结果啊。
如此分析就结束了吗?
并不,打开第二个锦囊,“路不通要拐弯,心不快要看淡”。拐个弯,换条路看风景,同样可以走到想要去的地方;何况,生活是自己的,并不是为了互相比较,看淡些,再看淡些。
貌似自己有点读懂石老师送给的两句话了,他不仅很好的完成了高中三年对我的教学工作,还赠予了两个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拿出来使用的锦囊妙计。
这是他几十年来从生活中悟出的人生准则,有理由相信在他的生活里,一直都在这样做。
上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大三,去母校找他开党员调函证明。
还是依旧笑呵呵的和我打着招呼,仿佛我只是昨天请假回家又刚刚返校的学生,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
另外,听说石老师又升职了。
从没有听到过他大声的呵斥学生,总是给你讲着一些听不太懂的话。
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而现在,多希望自己回忆起那些话,那些永不褪色的真理。
好在,此刻,我攥紧了两个锦囊,并真心的把这些分享给我的朋友。
同时,再次感谢我的石老师,那个一直笑着、讲着真理的老师啊。
来自公众号:风筝与线
欢迎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