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灰度这个概念的了解来之于以前看的摄影书,来之于灰度条。 它的百度解释是:使用黑色调表示物体,即用黑色为基准色,不同的饱和度的黑色来显示图像。也就是从黑到白逐步演变的一个不同状态。
最近,我还了解到灰度的另一种解释。
任正非说:开放、妥协、灰度是华为文化的精髓,我们如果不能依据不同的时间、空间,掌握一定的灰度,就难有合理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开放、妥协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好灰度。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度,是十分难掌握的,这就是领导与导师的水平。
任正非把灰度作为一种文化大力推广,是当前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他提倡的灰度,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一种“韧性思维“。科学家布赖恩·沃克以及作家戴维·索尔特曾经合作撰写过一本相关的书——《韧性思维》,在书中,他们将“韧性”写成“一种体系抵消干扰,并且保持基本功能和架构的能力”。荷兰应对水患就是很好的例子:1953年1月的最后一天,莱茵河在大潮中冲过防洪堤,涌入西兰省,吞噬住宅、学校、医院,导致1800多人死亡。为此,之后他们他们修建了抵抗海患1000年的超级防洪堤““三角洲工程”,化了40年,堪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然而,在1993年和1995年,洪水绕过了精心构筑的“三角洲防线”,西兰省再次被淹,25万人被疏散,造成损失达上亿美元。最后,荷兰人不再用“改进”河流的工作方式将它们七拐八弯的河道掰直,用堤坝约束它们。而实施了“河流空间”工程,采取为河流制造一些新的旁通道,降低河流两旁的堤坝,使得那里的农场在河流不可避免地暴涨时可以任河水泛滥。这些措施能够降低莱茵河、默兹河和瓦尔河已经高涨的水位,增加这些河流在面对洪水时的“韧性”。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河流空间”工程的”韧性比之严防死守来说我觉得要高明许多。
与防洪类似的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常常使用非黑即白的处世方法来处理各种麻烦。政府部门许多事,要么全面放开,要么一管管死。比如:对网约车、共享单车的管理,许多地方除了黑白之外就束手无策了。把握灰度,就是允许要有第三种、第四种选择,这就是韧性。比如:有的人见别人天天日更也跟着学,学着学着发现坚持不下去,最后干脆放弃了。难道,只有干和不干两种选择吗?你坚持不了日更,你可以周更,你也可以想什么时候更就什么时候更,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又为什么要放弃呢。把握灰度,还可以既黑又白,兼备事物的两极。比如:大胆与细心这两者看起来相互矛盾,但这两种极端往往可以同时具备。这好比织成绫缎的丝线,如果把纵线比作大胆,那么横线就是细心,大胆和细心交互使用。因为大胆,就能有力地推动事业向前发展;而同时因为细心,就能防止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