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要求:针对自己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如拖延症、不会提问等),根据【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这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并检验自己的问题应用原则。按要求回答一下问题,展示自己能够完成“界定问题→分析原因→形成原则→检验原则→遵循原则”这一原则导向型学习进程,进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1)我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是什么?(作答要求:选一个自己的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如拖延症、不会提问、不会批判性思考等,详细展示)
读论述类书的时候,读完一部分内容只能粗略记得很少的一部分“作者陈述的事实或者作者的观点”,并且大概几个小时后又几乎将记住的部分忘掉。
(2)针对我的上述学习问题,基于课程知识,我形成了什么原则?(作答要求:基于课程知识,找到自己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形成应对原则;脱离课程知识分析原因,意味着缺少理论支撑)
问题产生的原因:
根据“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结构~SOLO”,来判断,读过书中一段章节,我对他的掌握在前结构层次,仅仅记住了零星的事实或者观点。那么如何才能读懂这本书,对这本书的掌握达到关联结构甚至抽象拓展阶段呢?
首先,记忆是一切理解的前提,必须要记住作者重要的观点和证据,另外需要用到关联知识的方式之一,对知识进行提问。提问就要用到提问的思考模型了,这里就不做重复了。
基于课程知识,我形成了以下原则:
读一本论述类的书之前,根据简介,目录思考作者写这本书在回答什么问题?在这个大问题下,每个小章节又在回答什么问题?并在纸上或书中做出记录。在阅读过程中,针对作者回答的问题,找到作者提出的观点和证据,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提问(提问定义:是什么,不是什么。机制:因果关系,理由充分吗等等)
原则的检验
时间:周一上午
地点:仁智楼201
初次读茅海建写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直接读完了绪论,下午只记得琦善好像不是卖国贼,林则徐似乎也没那么伟大,曾经以为只要重用林则徐,魏源等人清朝就能崛起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但是作者的解释,论述和其他令我惊异的观点却模糊的记不得了
应用原则之后,晚上再读:
我对自己进行提问
通过简介和目录,我得到作者在回答什么问题:1、作者在回答,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作者在回答,清朝人如何看待这一战争以及为何会有这种看法?3、作者在回答,通过批判鸦片战争中国人所犯的错误,历史能我们能学到什么?
写下本书三个大问题,我开始重新阅读绪论。绪论——由琦善卖国想到的。史学家大多认为琦善是买国贼,作者却并不认为,并从他身份,家产,英国记录,时政分析证明,琦善并无受贿割地之举,并非卖国贼。但是作者为何要写他呢?这与作者回答的三大问题似乎并无关系,答案在下文,限于时间关系,还未阅读。
(4)如果原则有效,我还想怎样用上它?如果原则无效,我该做出怎样修订?(作答要求:如果原则有效,要说出下次原则应用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如果原则无效,说出修订后的原则及检验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该原则仍在检验之中。
遇到一个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立原则,不断修正,以求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做出更好的决策。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一周之内判断是否有效,未免牵强人意。况且,要证明其有效,不应用符合原则的事来证明,而应证明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让原则失效的事存在,否则就是原则本身有问题。
本文是【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的课程作业,“作业类型是自问自答报告”,指导老师是张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