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是爬叉的克星。
只要我从大树底下经过,不用蹲下身子,就能发现即将破土而出的爬叉,然后就可以把它从隐藏的洞穴里给揪出来,基本上走不了眼。
什么是爬叉?
爬叉是豫南农村一带对未蜕壳的蝉的称谓。爬叉蜕完壳叫做马蝍蟟,即蝉或知了。我仔细观察过北京一带的知了,比起豫南的知了,小一个尺码,而且豫南知了更黑更壮一些。特别是背上那疙瘩肉,豫南的知了鼓鼓的而且是黑得发亮。要知道背上那疙瘩肉,可是小时候打牙祭最最主要的部分。
爬叉都是夜里趁天黑才从地底下钻出来,爬到树上蜕壳,蜕完壳约半小时左右就晾干了,颜色从黄白色变成黑色,翅膀也从蜷缩的柔软状态伸展开变宽变硬,成为真正意义的蝉,才可以展翅高飞。
雷雨过后夏日的晚上,正是爬叉大批量从地底下钻出来爬树蜕壳的最佳时刻。豫南农村老家那一带,爬叉特别多,在这样的晚上只需一个手电筒再加一个茶缸,可以直接绕着一棵棵树的树干,从下往上捡爬叉,很快就能捡上半茶缸或一满茶缸,这种逮爬叉的方法最为简单有效。
赶回家中,把爬叉冲洗干净,拌上盐一腌,锅里倒点油,小火翻炒上七八分钟,香脆可口的爬叉盛宴就可出锅并一饱口福了。根据我的经验,爬叉一定要趁鲜吃,放一放或者是蜕完壳之后的蝉,口感那就差远了。
小伙伴们常常在夏日的晚上,结伴在村子的树林里逮爬叉,白天也可以逮,那就要凭眼力和技术了。
地上什么样的缝隙下面可能是一个藏有爬叉的洞穴,我自有我的独到判断,不吹牛地说,那时候我的逮爬叉技术可是一流的。当然还有一种懒省事的方法,就是在可能藏有爬叉的一片区域内,用铁锹把整片土层都翻开,也常常可以逮到藏在地下的爬叉。
逮知了同样是我的拿手好戏,早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牛尾巴上的鬃毛打结绕圈,固定在长长竹竿的顶端,慢慢接近并套住知了的头部,知了一飞,圈圈越套越紧,知了就被逮住了。
另一种方法是用椿椿胶涂抹在树棍上并固定在竹竿的顶端,慢慢接近并直接按住知了的翅膀,知了被粘住就跑不掉了。
到后期用上了新技术,逮知了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就是用铁丝弯成圆圈,套上洗衣粉塑料袋,袋子固定好并保持开着口,也是固定在竹杆的顶端,只要用袋子口罩住知了,知了一旦飞进袋子里就插翅难逃了。
知了是百日虫,从生到死一百天。会叫的是公知了,母知了不会叫但负责产卵,卵在地下逐渐发育成爬叉。尽管知了天敌太多,小鸟、家禽、螳螂等等都吃知了,可一到夏天知了还是怎么逮也逮不完。
曾记得,把捉住的知了的腿全部去掉,然后放飞,知了就一直飞啊飞,却落不到任何一棵树上,小伙伴们看着哈哈大笑。
这么多年过去了,真不知道现在的豫南农村,爬叉是不是还和小时候一样多。还有没有小男孩提着长长的竹竿,在夏日大中午的太阳地里,不知疲倦地满村树林子里逮知了。(文/刘尚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