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要真真正正去评论一篇文章的好坏还真是不容易。但是要是说某一篇文章到底哪里写得好那肯定是很容易找出来的。而文章到底好与坏究竟是什么所决定的呢?
先说前段时间我妈给我留的几段话:“多传播正能量,悲悲戚戚,伤感忧郁的东西沒有多少人喜欢,影响个人情绪和心情。一部苦难片的电影和一部喜剧电影,我会选择看喜剧,苦难片的情景会把你带入其中,后知后觉的情绪让人久久不能释怀,辗转难眠⋯看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随之文字之后附带的是鲁国平老师的个人公众号。
我妈知道我有经常写东西的习惯,但却是最不喜欢我写悲世伤情的东西,因为这种悲伤的东西往往很容易给人带来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正是这种情绪的波动会触及到人心深处某段悲伤的时光。
我回答道:“有时候写文章这事是很难说的,喜剧与悲剧不过是作者给其文章所增添的佐料而已,也不过是为了文章能继而发展下去的一种表现手法而已。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莎士比亚式的经典悲剧,再到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罗生门》这些作品如果光说是结局风格,则均以悲剧收尾,倘若说它们在文学上的价值,那么它们所体现的文学价值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社会问题,所批判的社会现实,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阶层矛盾都是具有巨大的价值。”
之后我仔细回味了我妈的这番话,难道人们所喜欢看的东西那就是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吗?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有个道理:“一千个观众看哈姆雷特,总有一千个不同的看法。”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篇文章的好坏都是有他自身的一个评论的标准,有些人喜欢悲剧,有些人喜欢喜剧,正如我跟母亲说道:“其实写文章就跟看电影一样,《泰坦尼克号》以悲剧收尾,但是你却不能将它归结为是一部烂片,因为从它所体现出来的东西里,除了悲剧以外还有唯美的爱情。而相反的,同样有些电影却是以happy ending 而收尾。但是它所体现的东西也许并没有达到你所想要的程度。”就电影表现力来说,悲剧往往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总让人以遗憾的感觉,因此难忘,喜剧却不然,表现力可能不及悲剧来得强烈,一笑而过即可忘。
有时候,文章的好坏不是以风格文字来衡量。我一直都觉得文章的好坏都是跟个人的经历所挂钩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还是那句话——“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你自己持有一个观点,你跟第二个人说,但是对方却怎么也不同意你的观点,此时的你也许会变得沮丧和愤懑,但是倘若你遇到第三个跟你持有同样观点的人时,你可能会觉得你遇到了知音,就是这么简单。第三个人在听到你的观点时,也会觉得你的观点是对的,但是第二个人呢,可能会认为你们两个人简直不可理喻。
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答案是经历的事物所引发的共鸣。你有想过为什么同样的一首歌,有些人听完之后没啥感觉,而有的人听完之后却痛哭流涕?因为那首歌唱出了他自己的心声,引发了对同样经历的共鸣,因此感情的流露就变得是一种很正常的事。同样未哭泣的那个人可能并没有感受到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冲击而并没有感动。当然,正因为此,两者对这首歌的评价就一定不一样。
今天偶尔读到一篇文章,作者很自谦地说自己的文章很烂。第一时间看到这句话时我就想到了自己刚开始拿起笔的那段日子,写出的东西就连自己都嗤之以鼻,后来,我回复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得好不好不要紧,重要的是敢于面对问题并慢慢做出调整,这样文章才能写得更好,生活也会更加积极,只有经历多了,人家拿出酒时才有更多动人的故事。”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别人说: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一直觉得文章好坏评价标准不在于有多少点击量、有多少打赏、有多大的适用率,而是在读者心中是否存在那一丝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