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写作天赋,让我写作,还不如杀了我呢;
万一我写出的文章没人看,岂不是尴尬死了,我还是放弃好了;
写作没有灵感,我实在没办法提笔啊,等我找到灵感再说吧!
这些写作障碍,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但是我却深受其害,造成我写作拖拉的坏毛病,迟迟无法完稿,甚至有时连动笔都变得困难。
但是有问题,就会有解决之道。机缘巧合之下,我遇到了《非虚构写作课》这本好书,它像一个老师,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并且针对我的问题给出了八大解决方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简·耶格尔,美国畅销书作家,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社会学家、艺术学士,已出版书籍多达48部。在这本书里,他将分享苦心钻研十五年的写作经验,我相信大家将会受益匪浅。
《非虚构写作课》这本书已经畅销多年,出版了3次,上一次出版已经是10年前了,每次出版都颇受好评。非虚构写作,指的是除诗歌、故事、小说、戏剧和剧本题材之外的写作类型。换言之,非虚构写作就是以写事实为主的写作,我们学校中的论文、工作中的邮件和工作汇报、述职报告都属于非虚构写作,所以我们更要学好非虚构写作。学好写作之前,当然要克服掉心里的写作障碍啦!
这本书从非虚构写作的步骤、突破写作障碍的方案、写作内容、写作风格、日常写作等方面详细展开叙述。今天,我主要讲解突破写作障碍的8个方案,这也是本书重中之重的内容。
方案1:坚信写作能力可以培养
要想写得好,首先应该相信自己能写好。作者简·耶格尔也说道:“虽然天赋有助于写作,但是写出好作品并不一定需要天赋。表达清晰、寓意深刻的作品,将帮助你获得更好的发展。”
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个作家。,若说天赋,他是没有的,但是他凭靠后天的努力,总算在文坛有了一席之地。他经常自称“乡下人”,小学毕业后就开始从军入伍,当了20年兵后才决定弃武从文,报考燕京大学时,也未被录取。后来他索性当起北漂,去北京大学蹭课,业余时间就用来一边写小说和散文、一边投稿,这才有了后来闻名于文坛的《边城》、《长河》、《从文自传》等作品。
大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就能够写文章了。”
写作的门槛就是这么低。所以,不要让你的畏惧阻挡了你的写作之路。坚信自己能写出文章,是你克服写作障碍的第一步;坚信写作能力可以培养,是你能够长久写作的动力。
方案2:不必依赖对写作的紧迫感
我在写这篇文章前,就在苦苦地挣扎:“你必须今天要写出文章来,今天不写出来,你就不许离开这张桌子。”这导致我在桌前盯着电脑整整三个小时,一个字也没打出来。
直到看到这本《非虚构写作课》,我决定尝试放松一下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有紧迫感。
于是,我离开了桌子,走到阳台上,给多肉浇浇水、看看窗外风景、哼两首小曲。
哼着,哼着,竟然让我想到了我想要的素材,迅速跑到桌前,敲字、写文章。
可能你们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很多时候灵感就是在放松后不经意间蹦出来的,太过紧张反而不容易产生好点子。
这一点,《学习之道》这本书也说过:“下次在解决棘手的问题时,先尽力做上几分钟,一旦做不下去,就转去另一项任务。发散思维会继续在后台处理之前的问题。等你折回来的时候,取得的进展会让你目瞪口呆。”
换言之,当我们专注过久也没效果时,不妨偷个懒,打个盹,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方案3:不必强求“一次性写好”
严于律已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太过苛责自己:“我必须写出阅读量10万+的文章,我必须写出点赞数过万的文,不然我就……”,反而会背上无形的心理包袱,无法轻松写作,长此以往,反而会被这高目标弄得害怕写作,那就得不偿失了。
编剧拉里·格尔巴特告诉我们:“你要允许自己有写不好的权力。总得大体上写完,才能开始修改。即使再妙的句子,你也只能暂时放在那里继续往前写,一直写到最后。到那时,你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文章的好坏往往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过程,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很可能今天你觉得写得不错,明天再看,就会觉得很差劲,难以读下去。
文章并不是一次性写好的,而是改好的,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改,还有一颗包容心,容许自己有写不好的权力,就连海明威都说:“所有的初稿都是狗屎。”
方案4:先随心写,再慢慢补充
我相信通过前面几个方案的铺垫,你开始提笔写字了,但是你会发现写着写着,缺少素材,你又开始新一轮的纠结:“写还是不写,写又没素材,不写又耽误时间,怎么办?”
我和作者的建议相同:“先把目前你已知的写下来,在写作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漏掉了哪些素材。”
这样做的好处有2个。一方面,你的写作思路不会被打断,要知道找素材的时间长短你控制不了,时间一长,你的思路很可能就断了;另一方面,节约时间,如果写到A处,你去找个素材A,再回来写B,等写到B,又不得不重新翻书找素材B,这样来回转换思路,还不够费时费脑的呢!
方案5:创造属于自己的写作环境
不要小看了写作环境,很多时候,在嘈杂的环境写出的文章也会变得杂乱无章、逻辑混乱。
如果你是上班族,无法拿出大块的时间来写作。那么,你可以早起一小时,或者晚睡一小时来写作。也可以利用空闲的碎片时间来记录文字,比如候车时、等客户时、乘地铁时……
如果你是合租族,家里很吵,无法安静写作,那就去附近的咖啡厅、书店、公园或者图书馆寻找一方安静的天地;
如果你常常需要出差,那就常备一个隔音耳塞吧!
方案6:虚心接受读者的批评意见
我写作一年多了,刚开始最害怕的莫过于读者的批评声音了:“这写得都是什么啊?读也读不通,也不知道说的什么……”
要说不伤心,那是假的。我们写作的人,创造出作品来,肯定是希望好评如潮的,但现实是被读者否定,这种对作品的否定会让我们也很快否定自己:“我是不是不适合写作,我要不要放弃?”
本书作者简·耶格尔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读者的批评只针对作品,而非作者本人。”读者的反馈只是在提醒着你:“这篇文章有问题,需要改改,而不是你不行!”
这样一想,我的注意力就转换到文章上,而不是死盯着自己的写作能力了。而且,换个思路来想,批评和打击也并非坏事:“我们写出文章来,想知道它是不是好文章,它的命运就掌握在读者手里了。好的反馈则意味着这次写得很好,坏的反馈则意味着下次可以写得更好。把读者的反馈当作自己写出优秀文章的必经之路,这样就能够安然接受所有的评价了。”
方案7:制定写作清单提醒自己写作
方案2中说到对写作不要有紧迫感,那是针对于压力过大的情况,压力过满则需要缓解缓解。但是如果过度放松自己,则是“拖延症”的前兆。这时,我们就需要适当的紧迫感,即制定写作清单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写作。
清单上可以先从一天的计划开始,比如我今天要看几页纸、做几页笔记、写多少字,目标细化,更有助于我们执行。
在这里,我推荐软件滴答清单和forest森林。滴答清单可以把一天的写作计划写好,完成一项,就划一个勾,一天下来,看着勾勾,简直成就感满满。forest森林则用来计时,比如写作25分钟,等25分钟到了,你就可以获得一个苍天大树,,学习的同时还种了棵树。是不是超赞?但是,在此期间,如果你偷玩手机,这棵树就会枯死,你的任务也就此终结。
如果你不喜欢这两款治疗拖延症的软件,可以自己制定书面写作清单。
方案8:不必每天坚持写作
我曾经挑战过简书的“28天日更达人”写作计划,完成日更的那一刻,我没有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是感叹:“终于解放了!”
我不赞成天天日更。首先,因为写作是一个自发性的行为,想写的时候去写是件很幸福的事,完全为了完成任务去写,那将苦不堪言。其次,“有输入才有输出”,当你每天只想着写作任务时,就无法安下心来看书,没有知识的积累,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干巴巴,毫无生机的。翻开我28天里的文章,我自己都嫌弃,更何况我的读者呢?
所以,我觉得写作不必刻意去日更,想写的时候就写,不想写的时候就去阅读,积累知识,记记读书笔记。
《非虚构写作》除了在突破写作障碍方面提出了很好的8大方案,还在非虚构写作的流程、如何让内容更有吸引力以及商务、日常写作的格式等话题上给了很多建议。作者简·耶格尔事无巨细地教我们写作,哪怕你是个写作小白,也能够看懂。当然,如果你能应用到写作上,从写作小白进阶成大师,将指日可待!
我们写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但是只要我们足够自信,在老师简·耶格尔的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践行。那么,写作将不是难事,会和吃饭穿衣一样简单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