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期人们对小说的热爱,可以用作家Anthony Trollope的话说:Novels are in the hands of us all; from the Prime Minister down to the last appointed scullery maid. We have them in our library, our drawing-rooms, our bed-rooms, our kitchens - and in our nurseries.
虽然维多利亚女王是在1837年继位,1901年去世,但是在文学史上学者们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定义,通常是早于这段时期一个世纪。时至今日,维多利亚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仍然是出版界的宠儿,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普通读者对其也一直兴趣不减。维多利亚时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生活细节都让人着迷
维多利亚时期仍然是现实主义在小说中占据主宰地位。对艺术形式的求新求突破始终是零星火花,没有形成新气象。这一时期的小说题材,大多是性压抑,沉闷枯燥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女性暗淡的生活前景。现实主义如此强大,难怪在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后疲惫不堪的小说家们还是选择了回归现实主义。
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在文化传播上功不可没。今天,我们仍处处可见维多利亚文化的痕迹:维多利亚式的建筑,家具,服饰,珠宝。。。可以说选择这一时期的小说做论文的学生学者是幸福的,这是一个有趣的时期,你仿佛在亲历一个多世纪前的生活,而且有太多的资源可以利用。
Victorian novel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包罗万象。从上流社会到中产阶级到升斗小民到社会最底层,从法律到金融到战争航海到制衣制表到玩具制造,从伦敦到乡村到国外,如此雄心勃勃的写作对读者的要求很高,当然给读者的回报也很丰厚。这些细节被Henry James称为最具价值的特点(the supreme virtue of a novel)。
但是HenryJames也对VictorianNovel的结构提出了批评。由于VN继承了哥特式小说的一些营造神秘感追求感官刺激的特点,让它的现实主义打了折扣。而且HJ认为很多VN过于松散,臃肿(loose, baggy),形散(shapeless)。比如《荒凉山庄》就长达六十七章。James如果读过《红楼梦》会不会有同感呢,红很像一部VN呢?
这一时期很多小说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North and South,Cranford都是BBC的优良制作,都是根据维多利亚时期作家Elizabeth Gaskell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在两部剧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期发生的社会变革,工业革命的到来,铁路的修建打破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人们离开家乡,涌向城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传统的宗教信仰受到科学观念的挑战。这两部剧在优酷都可以看得到。汉语名字叫做《南与北》,《克劳福德》。 南与北可以完整观看,克劳福德只出了第一季。演员阵容没得说的。
达尔文的Origin of Species(《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1868年赫胥黎发表了On the physical basis of life (《生命的物质基础》),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直面对抗,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意识形态。维多利亚时期无论是社会工业发展还是社会思潮都是一个大碰撞大变革时期,出那么多的作家作品也是自然而然的。
North and South里面有一个情节,Margaret接到到伦敦参加万国工业博览会的邀请,她舍不得病重的母亲,不愿意去。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终于前往。这就是1851年在英国海德公园水晶宫举办的第一届博览会,当时英国经济发达迅猛,维多利亚女王的老公艾尔伯特亲自操办了这场博览会,迄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很多以连载的形式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比如Charles Dickens的雾都孤儿,1837年至1839年连载在Bentley's Magazine上,作家在那个时期更自由,未必都严守截稿日期,灵感没来,没写出来,拖一拖也可以。Joseph Conrad的小说Nostrom于1904年刊载在T.P.'s Weekly上。这种阅读方式很不错。这种连载的方式,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也有。读者的反应会影响作家的写作,也算是作家和读者的互动吧。这对写Social problem fiction社会问题小说来说未必是坏事,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更加投入。
这里提提Joseph Conrad这个作家。其实康纳德和艾米丽·勃朗特属于差不多同个时期的人。知道后者的很多,如果你知道前者,说明你还比较文青。当然两人的作品没有什么可比较的,身份也完全不一样。康纳德是个开始一点不会英语的外来者。不过康纳德经常被归类为现代主义作家,勃朗特则仍让被归类会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家。这种流亡作家,离散作家,没有什么传统可遵循,看世界的角度也不同。
勃朗特比Conrad的读者群庞大不知多少倍去了,但是在文学殿堂里,康纳德可能要甩她好几条街。就好像我们曾经喜欢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和《飘》一样,逃不脱专业评论家的毒舌。
Conrad的作品我就不八了,因为我一部都没有读过。不过这哥们对学英语的人来说是个励志哥。他是波兰人,后来当了海员。36岁的时候才想起,我是不是不要再航海了,写写小说怎么样?根据我不确切的记忆,他好像是20多岁才开始学英语的,后来娶了一个英国老婆,一辈子都没有学会流利地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他的语言,和另外一个non-native speaker作家纳博科夫一样,比较僵硬。据说他被提名诺贝尔是因为法国人和瑞典人对他感兴趣,跟英国人没什么事儿。
好长,好累。接着看,有兴趣接着写,你们再接着读。读完别忘了给我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