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到一条信息,济南泉城广场的早市和夜市一夜叫停。6月6日泉城广场引爆济南朋友圈的早市夜市一天就被叫停。城市管理者到底该如何发展地摊经济,管理城市?从网上梳理了一下有关地摊经济的问题,整理如下。
一、什么是地摊经济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地摊经济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是影响市容环境的关键因素,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优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2]。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几天以来,地摊经济迅速大火,27地纷纷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万地摊遍地开”。
二、地摊经济大火原因
地摊经济为什么会这么火,它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质,使它具有一些独特优势。
1. 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也不需要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只要支个小摊、或者打开私家车后备箱就能卖货;
2. 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损失也不会太大,并能迅速转行或者改变经营策略,就能迅速“满血复活”;
3.没有房租和水电费,以及人工成本的压力,自然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以及讨价还价的乐趣,并且还能享受更多实惠。
地摊经济”的“三低”特质,让它具有一些独特优势。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个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箱就能卖货;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民银智库宏观区域研究团队负责人应习文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指出,地摊经济历来是我国城市经济中的“灰色地带”,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同时活跃市场,刺激经济发展。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智新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放开地摊经济发展,能满足民众消费需求,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地摊经济给民众购物带来便利,同时又增加了城市的烟火气,也满足了当前疫情防控要求。
发展"地摊经济",一方面解决疫情防控之下,消费者在餐饮、卖场等室内消费信心不足的问题,也极大地满足了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摊主经营费用低,没有转手费,没有装修费,没有铺面租金压力,没有雇员工资压力,不用交税,既降低了商户运营成本,也增强了消费市场主体活力。
另一方面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就业难题,因疫情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群众通过摆地摊实现灵活就业。
三、地摊经济的劣势
1、交通环境影响
夜市在丰富市场,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也给交通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市区其他一些街道也或多或少存在规模不等的夜市,一定程度上对交通、环境等方面造成了影响。
2、损害正规店铺的利益
消费者可能会在满足了廉价的产品需求之后而打消了更多的消费需求,正规店铺如果在质量、服务、店铺氛围上没有竞争力,会受到地摊相同商品的不同程度损害。
3、不诚信交易
因为没有固定经营场所而且贩卖的商品质量低下,产品及服务不受相关部门监督,某些不法摊贩为了求得更大的眼前利益而欺骗消费者,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4、摊贩周边相关矛盾
贩间争夺摆卖地盘,摊贩与城管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周边商铺对商贩的敌意与无可奈何,都造成一定的社会矛盾。更有一些城市发生暴力事件。
四、地摊经济的规范
地摊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引发一些城市管理难题,如卫生与污染,交通阻塞、噪音扰民、商品质量安全无保障、社会治安和偷税漏税问题。
应习文建议借此机会一举解决长期存在的规范地摊经济问题。一是对地摊经济的从业者,进行登记管理。二是限定经营的空间和时间,避免影响交通。三是加强对卫生污染的治理,建立防疫应急管理制度。四是设置服务质量监督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五是借助互联网思维提升管理效率,如网上申请、登记、报税等。
张智新表示,放开地摊经济不等于放开责任,不等于放弃法律,针对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关系民众切身利益方面,城市执法部门要做到有举报必调查,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但同时要避免出现矫枉过正、一刀切的情况。
“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之路,就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城市的魅力、治理的魅力。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人们期待看到政策制定上更加人性化。粗暴的“一刀切”切掉的是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只有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相互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感受到更多的归属感,在人间烟火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灵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