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香菜,在中国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尤其是北方人的最爱,烩面、拉面如果少了香菜,总会让人觉得不够味,没了灵魂。
香菜原本不叫香菜,香菜是民间百姓给它的美称。据说是因为它本身有一股臭味,但人们又非常喜爱,但总不能叫臭菜,于是就反着叫,叫香菜。
香菜的大名其实很文艺,叫芫荽(yansui ),这个称呼可是来源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以才有人叫它“盐碎”。
中国并不产香菜,它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到了公元前一世纪时,中国西汉的外交官张骞,出使西域时顺便带回来的。
香菜在北方许多地区叫“盐碎”,很多人不理解,它为什么叫“盐碎”呢?其实,它的名称还有芫荽(sui)、盐荽(sui)、胡荽(sui)、香荽(sui)、延荽(sui)、盐须子、漫天星等。
张骞出使西域将香菜带回来时候,谁也不知这种菜叫什么名字,要知道西域地区小国有很多,语言也是复杂多变,而且张骞带回的东西也不少,不可能把所带的东西都用当地的文字记下来。
香菜种子带回内地后,人们就开始种植了。我们从西晋博物学家张华写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看到这样的记载:“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胡荽,种子归…。这说明,香菜刚传进来时,当时被称胡荽(sui)。
为什么给香菜起个“荽(sui)”字呢?“荽”字上面有一个草字头,说明这是一种草本植物,草字头下面加上一个“女”字,可能是一个好的意义。“荽”萎有干枯衰落的意思,我想是不是表示香菜容易干枯,不好贮藏。但不管怎样,也可能是觉得这个胡荽听起来不太好听,于是人们就叫它香荽了。
汉朝时,中原人将西域统称为“胡”,所以,当荽进入后,也就把它叫做胡荽。有人调侃说这个“荽”字,就是为了香菜而产生的。
后来到南北朝后赵国时,由于赵国皇帝石勒自己是胡人,所以胡荽在他听来就很不顺耳,于是下令改名为原荽,后来又演变为芫荽。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人们却将香菜叫“盐荽”“盐碎”,有人说是因为人们认为香菜还是不够香,不够响,就突发奇想,就为它重新起个名字。
其实,真正的原因我想是由于“盐碎”和香菜本名“芫荽(yán suì)”的发音一样。特别是在书写时,芫荽这两字就不是太好写,为了省事,人们干脆写“盐荽”或盐碎”了,加上和以前名字的发音一样,并没有人在意。当然这也和香菜要切“碎”才食用,所以,“盐荽”或“盐碎”的叫法和写法也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香菜的茎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芳香味,《说文解字》中,就对于芫荽进行了解读,芫字,鱼毒也;荽字,香口也,就表达出香菜具有很香特殊的气味,可是吃用起来却满口香味。
就是香菜的这种“香味”对于喜爱吃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美味。而对于不喜欢吃的人来说,就非常讨厌了。
据非官方统计,全世界约有15%的人不喜欢吃香菜,而且很抵制香菜。
因此,在6年前,世界各地讨厌香菜的人们就联合成立了反香菜联盟,还将每年的2月24日定为“世界讨厌香菜日”。而且在这一天,他们还会采取各种行动来表示对香菜的抗议,发泄他们对香菜的讨厌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