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那一道风景
“昨天不是下了一夜吗?怎么只有这么一点厚呀!天气预报不是说有大雪吗?”看着外面只有屋顶,墙角积着一层薄薄的积雪的儿子,坐在窗边失望的说到。
看着无精打彩的儿子 ,我心里一动:“想看雪景吗?想看的话,准备一下,我带你去一个地方,保证让你看到满意的雪景。”
“真的,可别骗我!”儿子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
这是我和儿子前年寒假一个下雪天早上的对话。吃完早餐,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穿得暖暖和和,一人拿上一把雨伞出发了。
“妈,这是要去哪呀?这到处看上去都是很薄的雪呀,怎么会有很好的雪景呢?”
“跟我走就是,不会让你失望的。”我有点神秘兮兮的说着,继续往前走。
“妈,看你这方向应该是去佛岭、吉和塔吧?
”
“嗯!我儿子果然不笨 ,就别再问东问西了,注意看风景吧。”
只见此时的路上没有什么行人,天空下着小雪,没有什么风,就那样密密麻麻,忽而直行,忽而转个弯的恣意的往下掉。四周一片灰蒙蒙的,路边上,田野里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积雪有点斑驳,并不好看。
路两旁种植的樱花、紫玉兰早已是光秃秃的,枝条上压着的积雪好像往上镶上了一道白边,往下挂着晶莹剔透的冰凌,用玉树琼枝来形容却也是恰到好处。
唯有那稍低的茶树,叶子仍然是郁郁葱葱,被积雪压着,姿态愈显婆娑,稍漏出的叶子已呈黛色,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粉黛玉妆吧!
我们继续西行,雪逐渐的大了起来,一片片的像一只只翩然的玉蝶飞舞着,偶尔一只钻进你的伞里,停在你的肩头,立在你的发稍。
大约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佛岭湖畔,此时的湖边静静的,山是静的,水是静的,你屏住呼吸可以听到雪花飘落的声音。远处黛色的群山有点灰蒙蒙的,倒映在毫无波澜的水面上,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而此时的我们,就像是那独钓寒江的老者,特意赶过来妆点这幅画卷的。
我们穿过栖隐寺,来到吉和山脚下。放眼望去,树枝上,草丛中仍然是不厚的一层积雪,上山的台阶上除了两旁有不少的积雪,中间倒也干净,上山不是什么难事。
我们拾级而上,树上的积雪渐渐的厚起来,及至半山腰,四周已是白茫茫一片,草丛里,树枝上,都是厚厚的一层,很多树枝都被压弯了,唯有那青松依然挺立在那里,松针裹着白雪,形成它那独有的扇状。
路难走起来了,稍有不慎就脚下一滑,于是我们手牵手小心翼翼的往上走着,眼睛却忙里偷闲的时不时的瞧着、看着,手里忙着把这些美景拍摄下来,生怕漏下一处留下遗憾。
不久我们来到了山顶,这里是一片小树林,路两旁是各种低矮的灌木,白雪挂在枝头,挂在树稍,形状各异,一簇簇,一团团,分外美丽。稍远处是那笔直冲天的乔木,枝叶在小径的上空相互交错、遮天蔽日,枝条上挂着雪花、冰凌。
昂头看去我们就像置身于一个粉雕玉砌的童话世界,而此时的我们又幻化成那雪中精灵偶尔一句话语,一串笑声,直惊得那枝头雪花漱漱落下。
前面就是吉和塔了,许是听得我们的声音,只听见“吱呀”一声,我们循声望去,只见吉和塔底殿堂的门已打开,门口站着一位老者,原来是住持师傅。
师傅看我们望他,忙高声道: “施主,外面寒冷,进来吃点东西吧。” 经师傅这么一提才惊觉已是近午时分,肚子居然也不合时宜的叫唤起来。
于是我们跟着进了殿堂,“坐吧,先喝杯热茶,斋饭马上就好。”说话间,师傅已为我们端上来两杯热茶,居然是姜糖水,心里是一片感动。
“师傅,你这里风景好美哦!”儿子插了一句。
“呵呵,非常人走非常路,非常路上非常景啊,像这样的天气这里是很少有人来的,所以这样的美景也很少有人看得到,你们是幸运的。”师傅笑着说。
谈笑间已有小童端上饭菜,我们边吃边聊着,虽是一般简单的斋饭,却也吃得可口。
吃罢饭,因怕风雪加大,山路不好走,于是及早的告别师傅下山,所幸风雪已停,我们便一路游玩着往回走。
一路上耳边一直响起住持师傅的话:“非常人走非常路,非常路才能有非常景。”其实人生的路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总是贪图生活的安逸,又怎么会有额外的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