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和所有的王朝一样,清王朝也经历了从鼎盛时期一步步走向没落的光景。
而最后两任帝王光绪和溥仪,他们的风光背后也是我们常人难以窥见到的悲凉之景。
众所周知,他们二人虽是名义上的皇帝,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慈禧太后的傀儡罢了,从来没有自己独立做主的权利。
光绪帝一生战战兢兢,惶恐不安,就连临终后的继位者人选也只是在病榻上听人谈起。
临终之际,光绪曾对下一任皇帝产生了好奇,于是便询问了身边的太监。
得知继任者是溥仪后,他长长地叹了口气,留下了两句让人落泪的话。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光绪帝的悲惨一生
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并非慈禧的亲生孩子。
慈禧的亲儿子则是同治帝,他也是咸丰帝的唯一一个孩子。
因此,在同治年纪亲亲就去世之后,后宫中并无合适人选继任皇帝。
为了能够继续把持朝政,慈禧只好从其他皇家子弟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孩子来当皇帝。
最终被选择的,就是慈禧妹妹的儿子载湉。
如果没有这场意外,载湉的命运不过是继承父辈的爵位,然后富足悠闲地度过这一生。
但是被慈禧选择后,载湉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874年,年仅四岁的载湉离开了父母,被抱进了养心殿。
小小的人儿坐在宽大的龙椅上,满心满眼的不安和恐惧。
身后则是一道珠链,里面坐着全天下权势最大的女人,慈禧太后。
选择载湉来当皇帝,除了身份合适之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年纪够小,足够让慈禧继续把控朝政。
当时的后宫中,除了慈禧之外,还有咸丰帝的皇后慈安太后。
和慈禧相比,慈安对权势则没有那么大的欲望。
因此,对于光绪来说,慈安几乎是他成长过程中唯一的慰藉。
慈安活着的时候,慈禧还需顾及她。
可是随着慈安太后的驾崩,整个清王朝也彻底成为慈禧的一言堂。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光绪帝和慈禧之间的暗流涌动也逐渐愈演愈烈。
就算光绪帝已经到了可以独立治理朝政的年纪,慈禧还是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
凡事都需要她的批准和同意,朝堂上的任何事情,事无巨细都需要向她汇报。
就算是光绪亲政以后,慈禧仍然不愿意脱离朝堂,所有国家大事都必须先报请慈禧后再上交给皇帝。
就连皇帝的婚姻,都必须按照慈禧的想法,让光绪去迎娶一个自己根本不爱的女人。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光绪帝再也受不了这般傀儡的生活了。
当时的清王朝,就如同落日余晖,坠入黑暗也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而光绪帝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清王朝走向覆灭,希望可以通过改良来拯救这个日渐衰微的国家。
就此,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和以光绪为代表的改良派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变得激烈。
二、囚禁十年后离世
就在大清朝内部政局不安之际,西方列强和周边国家却早已通过改革实现了蜕变。
尤其是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弹丸小国,国家实力不可小觑。
日本为了加强实力,选择继续扩张领土,很快他们就将目光转向了地大物博但观念落后、发展不足的清王朝。
一场甲午战争,彻底摧毁了清王朝的美梦,也让洋务运动的成果变成了泡影。
这样战争对光绪帝触动不可谓不大,年轻的君主对亡国第一次产生了实感。
或许是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慈禧意识到了改良的重要性,她破天荒的同意让康有为等人在辅佐皇帝进行变革。
正所谓不破不立,成功的变革必然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在利益的面前不愿意做出丝毫的让步。
最终这场闹剧一般的变法,以惨烈失败告终。
康有为出走海外,谭嗣同等人惨遭斩首,光绪更是彻底失去了振兴国家的勇气和信心。
一场长达百日的变法,最终彻底浇灭了光绪心中的熊熊之火,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打算过问朝中之事。
正如光绪帝所说的那样:“我有意振兴国家,但我不能作主。”
经过变法,他意识到了守旧派的根深蒂固,也意识到了仅凭自己这个傀儡帝王,是做不出任何改变的。
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看着这个国家一步步走向衰亡。
变法失败后,光绪更是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玉澜堂”不能随意离开。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的推波助澜,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清末袁世凯掌握兵权,再加上他并非传统守旧派,故而光绪特地召见他,希望他可以帮助自己为变法出力。
后来,谭嗣同等人私下讨论利用袁世凯兵权囚禁慈禧一事。
这件事被慈禧知晓后,自然让她深感背叛。
其实,囚禁太后一事光绪帝原是不知情的,但是慈禧哪里管得了这许多,二人之间原本就微薄的情分也就此消失不见。
经过这件事之后,光绪在紫禁城的处境一日不如一日,就连最起码的温饱甚至都无法保全。
在这样的环境下,光绪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是过得甚至还没有后宫里的太监舒心。
一晃过了几年,光绪帝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更是经常生病不适。
当时慈禧已经年迈,按照常理来说她迟早会比光绪先离开,为此慈禧不得不开始考虑后事。
在慈禧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之后,她甚至派人在光绪的事物中添加砒霜,使得光绪久而久之突然暴毙身亡。
而这件事也在后世得到了印证。
2008年,经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光绪体内的砷是常人的2000多倍。
此外,光绪帝的遗骨、头发和衣物中也存在着高含量的砷,这种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也就是我们后世所常说的砒霜。
当光绪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之际,慈禧却丝毫不关心他的死活。
选择合适的君主进行继任,才慈禧最关心的事情。
为了继续自己垂帘听政的事业,慈禧又开始从皇家子弟中寻找适合的人选。
三、悲剧的延续
最终,慈禧选中的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一个年仅3岁的孩子。
据说得知这个消息后,溥仪的家人痛不欲生,但是在巨大的权力面前,他们却丝毫改变不了什么。
为此溥仪的祖母甚至一度哭到晕厥。
在这种情况下,入宫当皇帝,谁不知道几乎是“死路一条”呢。
可是面对慈禧滔天的权势,溥仪一家又能如何?
在旨意到达的当天,溥仪就离开了家人,被乳母抱进了紫禁城。
临终前,光绪问起身边人,下一任皇帝是谁。
得知对象竟然是侄子溥仪后,光绪心情复杂地发出了一声叹息,随后说了两句话:“找一个大一些的岂不是更好?”“不过太后的旨意谁又敢违抗呢?”
这两句话道出光绪心中的心酸与不满,被囚十年的他早就失去了当初的少年意气,如今也只能浅浅地感叹一下命运吧。
这两句话,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幼子溥仪的未来。
光绪就是溥仪前者,而溥仪的命运又能比光绪好到哪里呢?
光绪34年10月21日,光绪病故,溥仪即位改年号为宣统。
不过戏剧化的是,在光绪去世后一天,慈禧也就离世了。
从此,幼子登基,风雨中飘摇的大清王朝更加惴惴不安,即将迎来覆灭的命运。
事实证明,相较于光绪来说,溥仪的命运则更加曲折坎坷。
少年的他自始自终就是他人的傀儡,宛如提线木偶一般。
后来更是经历了被赶出紫禁城、担任伪满洲国皇帝、入狱改造等一系列事情。
几十年过去,新中国成立后溥仪也迎来了新生。
虽说他的一辈子过于坎坷不安,但是相较于光绪来说,也算是具有一个不错的结局了。
纵观大清王朝的三百年,在所有皇帝中,最凄惨和悲凉的莫过于光绪和溥仪二人。
他们自始自终都不过是他人的傀儡,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有自己的价值。
光绪和溥仪,既是守旧派争权夺利的工具,也是新时代人们眼中的败类,几乎很少有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想想,在当时的背景和环境下,他们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一个人的一生,是如此的宝贵。
在财富和富贵面前,却彻底失去了自由,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镜花水月,空空一场罢了。
光绪和溥仪的悲剧,不光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张建新.戊戌变法中的光绪皇帝[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84-88.
[2]梁镇恒.浅谈光绪皇帝的一生[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34(06)
:119.DOI:10.13964/j.cnki.zgsxswdx.2011.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