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沱汗似铄,微糜风如汤”是南朝梁简文帝《苦热行》中的一句诗,看来就连衣食无忧的九五之尊也怕热,何况我们这些布衣之人。这句诗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古代人怎么避暑的呢?了解了这个之后,再谈谈现在人怎么降暑。
经资料介绍,古人在吃穿住方面都有讲究。在吃方面,富贵人家在冬天开始凿冰储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甚至在越王勾践时代还有冰厨,厉害了,我的王!古代还是存在“冰酪”这种冷饮,结果被英国人改造变成了今天吃的“冰淇淋”。
在穿着方面,宋代最实用的夏装就是纱衣了,这种衣服透气性比较好,重量轻,而且宋代没我们想象的那么保守,特别是市民阶层,女生一件抹胸或肚兜,外面穿一件纱衣就可以出门了,看来时尚可与现在媲美。
在住的方面,古代建筑本身就有消暑的功能,他们建造的房屋一般不会高过树木。古代树木比较茂盛,站在高处看,一般看不到建筑,房屋内部空间大,比较通风,而且房子、用具、床都是用木头。就连睡觉的地方,古人用的是瓷枕。瓷枕是中空的,无论是晚上还是白天,枕在上面休息冰凉清爽,甚是惬意。现代科学家发现,瓷的传热能力比玻璃高近一倍,古人对消暑还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的。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对石化燃料的依赖性,夏天也是比较难熬的,虽然有空调可降温,但也只是把热量进行交换而已,实质上热气并没有消除,还是囤积在我们的大环境中,所以风扇吹出来的风都是热风。
对于热,来谈谈我的感受。身为现代贫民阶级,不怎么用空调的且住在水泥平房旁边没树木遮挡的情况下,屋里和屋外的温度几乎无区别,即使到了晚上床上晒的像炕一样让人热的无法入睡,索性打地铺,心理安慰应该比床上好一些,可现实就是很残酷,一点也没起什么作用。有时连上厕所都不想去,因为上厕所跟洗桑拿一样,出来之后汗珠已从头顶流到脚踝,整个人跟冲过澡一样,只有到了憋不住了才速战速决以免受热气之苦。说起冲澡,水管里的水像发神经一样,一会温水一会热水,让人捉摸不定到底是洗还是不洗。别跟我说去什么避暑山庄,像姐这样的身份能消费的起吗?你或许对我说可以去海边洗澡呀。好主意,海边还是算了太远,到河边去洗澡游泳也行。
终于按耐不住,一家人骑着破三轮车找到了可以洗澡游泳的地方,可是那个,人叫多呀,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此情形就像煮饺子一样,锅里已盛满待熟的饺子,锅外还有很多等待下锅的饺子。不过还好找到了沿岸的一处地方坐下来,由于凉水的作用,慢慢感受到凉意。正当待我用心观察周围人欢声笑语的时候,却看见两个妇女在河边上游洗衣服洗被子,洗衣服的泡沫沿着河水顺势向下流淌,她们足足洗了20多分钟,我也足足看了20多分钟,心理嘀咕着想骂人,可还是没勇气制止她们,我想制止是没用的,她们这种人不惧怕别人的眼光,也不会惧怕别人的行动。最后,索性出来不洗了。
发此文的目的,我只想说身为现代人怎么避暑也怎么难啊,好像回到古代,穿一件肚兜就出去了.......除了空调和不花钱之外(不准说我小气,哼),你有什么降暑的好办法吗?快告诉我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