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的《古诗词课》,第一章就谈了这个问题,摘抄如下:
中国的诗歌是以抒写情志为主的,而情志感动的来源有两个:自然界的感发和人事界的感发。诗人如何表达这些感发呢?古人认为有三种方法:第一是赋的方法,赋是直接叙写,即物即心;第二是比的方法,比是借物为喻,心在物先;第三是兴的方法,兴是因物起兴,物在心先。这三种方法都注重用形象触引读者的感发,但赋多用人事界的事象,兴多用自然界的物象,比既可以是人事界的事象,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物象,也可以是假象的喻象。
一、《苕之华》是兴。
原文: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注释
①苕(tiao):凌霄花,藤本蔓生植物。②尝其黄:草木枯黄的样子。 ③牂(zang)羊:母羊。坟:大。④三星。指星光。罶(liu):捕鱼的小网。⑤鲜:少。
译文
凌霄花开在腾上,
花瓣已经枯黄了。
我的心中多忧愁,
满心哀伤难诉说。
凌霄花开在腾上,
叶色清清花已落。
早知我心这样苦,
不如当初不降生。
母羊瘦弱头显大,
星光照耀着鱼网。
虽然也算有饭吃,
很少有人能吃饱。
二、《硕鼠》是比。
大家耳熟能详,故略。
三、《将仲子》是赋。
原文:
先秦:佚名
将仲子兮⑴,无逾我里⑵,无折我树杞⑶。岂敢爱之⑷?畏我父母。仲可怀也⑸,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⑹。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1]
注释:
⑴将(qiāng):愿,请。一说发语词。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称“仲”。
⑵逾:翻越。里,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越过里墙。
⑶杞(qǐ):木名,即杞柳。又名“榉”。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树:种植。一说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
⑷爱:吝惜。
⑸怀:思念。
⑹檀:木名,常绿乔木。一名“紫檀”。
译文:
仲子哥啊你听我说,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哪是舍不得杞树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仲子哥啊你听我讲,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哪是舍不得桑树啊,我是害怕我的兄长。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仲子哥啊你听我言,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哪是舍不得檀树啊,我是害怕邻人毁谗。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毁谗也让我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