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离开校园,放寒假的美好时光便一去不复返。谁能想到2020年的春节风波骤起,新冠病毒随着返乡的脚步肆虐全国。疫情给本该阖家欢聚的新年平添了一丝忧惧。整个二月宅在家里,倒也成全了匆匆岁月里的寒假梦。
虽说以寒假做比,工作还是要做的。只是宅在家里办公,少了起早贪黑的奔忙,一日两餐现做现吃,日子也显得惬意不少。工作日不再忙碌,周末不用天天睡懒觉来解乏,做做家务听听歌,都觉得自己好勤快好有情调。踏踏实实宅在家里一个月,爱热闹、爱运动的朋友恐怕憋闷得不行,我只觉得不够过瘾,要不是复工了,我可以再宅上一个月。当然,要是宅家纯休假就更好了。
宅在家里,悠然自在,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我对“宅”的向往,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小时候总是跟着姐姐上山玩耍、下河摸鱼,课间课后热衷于跟小伙伴们跳皮筋、踢毽子、捉迷藏,每天热热闹闹、开开心心。那时候还是个放学要父母到处好找的小野孩,看不出宅女的潜质。及至中学,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起运动,统一时间进、出宿舍,没有所谓宅与不宅。然而中学有一篇课文是西西的散文《手表及其他东西》,文中的一段话至今记忆尤新,神往非常:“我现在不怎么理会时间。肚子饿了,这就去找一点东西吃;疲倦了,这就去歇一会儿;看书看得高兴了,这就一直看下去,直看到灯亮了,或者,天亮了。”如今回想,那时的我一颗向宅之心已悄然觉醒。
虽然向往随心而动忘却时间的宅居生活,在读书上进的学生时代并没有践行的机会。只是认得字多了,能借到的书多了,同学也住得远了,假期里喜欢自己静静地看书。炎炎夏日,家里的果园硕果累累,一本书看上一下午,吃掉半盆桃。
工作两年后,告别了合租的生活,开始一人独居的自在日子。除了朋友相约等必要外出,每个周末都可以安安心心地宅上一两天。宅居生活不必做什么,已经很快乐。想什么时候起就什么时候起,不务正业地尽情看小说、打游戏,饿了就给自己做点吃的,馋了偶尔点个外卖,快活似神仙。要想励志一点,就宅在家里多看好书、网课学习、背书刷题、做做不稀里轰咚的室内运动。宅也不影响求知、上进。
形容一个人很宅,曾经是带有贬义的,正如人们曾经推崇外向,非议内向。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提出了内向(Introvert)和外向(Extrovert)两种不同的人格特质。荣格认为,内向和外向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外向的人,其心理能量指向外部,他们喜欢从向外的活动中汲取力量,向外寻求更多的刺激;相反,内向的人,其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比起外部世界,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更感兴趣,也觉得独处才是更加舒服的状态。我想,我如此偏爱宅居生活,正是因为内向且懒。试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宅在家里更轻易地拥抱独处、享受自由?
在这个足不出户即可联通世界的时代,在这个生活服务无微不至的时代,在这个崇尚多元、包容与个性的时代,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更加便利,不再卑微。宅得心安,宅即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