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现在才知道叶落知秋,这是年龄个位数时就听过的句子,有三十年了。
至于切身的感受,是十年前。就是很近距离的感受到亲人的疾病和死亡,知道生命是缓慢走向衰败的过程,无法阻止。
十年后,这感觉更甚。有人去世了,有人病得更重了。每个人都老了,世界也愈加混乱了。
然而身在其中,却什么都做不了。那样深深的无力感。面对现实需要十足的勇气,若还想要坚持自我,那便得称之为冒险了。
生老病死。老病之人,看着自己慢慢枯萎,是否会觉得死亡也不那么可怕了呢?然而后者是彻底的放弃,一定会舍不得的吧。
事实上,人到了某个年龄,必然会厌倦。春花秋月看上三五十遍,怎么可以能不厌倦?
若尽力的活,四十年真可以是一生了。有时想,过去的人类平均寿命四十左右,那必然是得在这个年龄就完成一生的事啊。而基因当然也会保留这个程序,让今天的人类在他们四十岁时,在个体目之所及的范围内,感到“不惑”。
该允许孩子做梦,这梦越深沉,醒的时候越清醒,即便这会导致更多遗憾,但,不做梦就没有遗憾吗?无论灵魂如何,无论精神如何,都终究无法脱离这身体在出生时就注定的一切,即使退回去,若不是所谓穿越,大概率还会做同样选择吧。
生命是,无限的体验和有限的选择,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
今年的我,已不是去年的我。我像是另一个我,在经历自己的“25到30岁”,一个不会做梦的青春。见诸相非相之后,怎么说呢,感觉好也不好。原来会喝点儿鸡尾酒,现在喝了觉得思考断断续续,就不想碰了。
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生活。往前,可以看到刚出生的孩子,往后,也可以看到老人病人和死亡。我站在生命的中间,见春天,也见叶落,也知那白茫茫落雪的大地。但知道也没什么不同,日复一日,很努力的活在当下也好,偶尔躺平也好,终究,就是那么回事儿。
悲欣交集。十年前,有段时间觉得,死亡是这样的。可十年后,却拿不准了。叶落知秋,可那悲凉,是否连接着结束时某种喜悦?我不知道。我只希望这无聊的生活放慢脚步,让叶子落得慢些。对于亲人的老病和死亡,我当真只有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