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对外用兵,主要有三个方向。
其一、对匈奴
王莽的打算:集结三十万人,准备够三百天的粮食,然后十道并出,穷追匈奴,然后把匈奴都安置到丁令去。
最后发现,三十万人、十二部兵倒勉强集结了,但死活凑不够三百天的粮食,然后三十万大军就在北边吃白食、等军粮。
最终的结果是:边郡都被吃穷了,人民逃亡,白骨露於野,同时持续一年的后勤运输消耗了大量的财富。
此外,王莽还胁迫高句丽参与对匈奴的征伐,这又导致了高句丽的叛乱与侵扰。
其二、对益州西南夷
句町叛乱,王莽一开始没在意,派了个叫冯茂的将军去平叛,但冯茂平叛不成,乱局还扩大了。
王莽就把冯茂叫回来,依律下狱处死。随后又派廉丹、史熊组织了关陇地区十余万军队大肆进讨,结果仍然没打下来。
相反,益州也因为战事导致的临时征兵征税被搞得民不聊生,更多的人卷入了叛乱。
至此,益州就基本处于失控状态,直到公孙述崛起,益州才渐渐安定。
其三、对西域用兵
在西域方向,王莽处于守势。但战火也是由他处理不当引起的。
西域诸国前来朝贡,王莽因为乌孙人更加拥护小昆弥,在迎宾宴会上,就安排小昆弥的使者坐在大昆弥使者之上,以为这样就可以笼络小昆弥。
反而让西域诸国看出了新朝的虚弱。
这次朝见结束不久,焉耆国率先发难,攻杀了西域都护但钦。
天凤三年,王莽派特使五威将王骏、新任西域都护李崇出使西域,试图重新建立对西域的控制。
按规矩,汉使所到,诸国都要派重要人物到郊外迎接,王骏想学一学傅介子斩杀楼兰王,决定趁此机会斩杀焉耆王为但钦报仇。
但焉耆王也有防备,反而先发制人,派人伏击杀死了王骏。王骏的后续部队郭钦部抵达后,只能杀一些老弱以示惩戒,随后借道车师进入新朝国境。
李崇则收集残兵,退保龟兹,几年后,李崇孤立无援,被攻杀,西域也因此彻底失去控制,脱离中央帝国。
总结一下:
本可以通过外交渠道,或者小规模用兵就能解决的问题,王莽偏偏喜欢以牛刀杀鸡,结果还把牛刀磕坏了。
而多方位军事行动的失败,既严重消耗了国力,也极大打击了王莽的声望。
本来,帝国各阶层都对改制充满希望,因而支持王莽上位;结果王莽让帝国更加糟糕,那么,各阶层就转而思念汉朝了。
是为“人心思汉”!
怀念并不美好的过去,是因为当下更不如意,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豪强大族、地主阶级还在观望等待,失业流亡的农民却再也忍耐不下去了。
天凤二年,五原郡、代郡寻常的偷盗劫掠,因饥荒与驻边军队的横征暴敛而激化,流民开始大规模集结流动,多达数千人,随后转入周边郡县,引发更大规模的骚动。
这时候,流民尚未有像样的组织,更类似于闯关东、走西口讨饭的。
但为了提高生存率,终究他们会建立起组织来。
天凤四年,临淮郡的瓜田仪带领流民聚集,攻下会稽郡长洲苑,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市。
同样是天凤四年,在南方荆州一带,新市人王匡、王凤因平时替大家调解纠纷,被拥立为首领,带领数百人啸聚山林,马武、王常、成丹等人也相继来投,队伍渐渐扩大到七八千人,以湖北绿林山为根据地,称绿林军。
此外,琅玡吕母聚众万余人,占据海岛;南郡张霸、江夏羊牧,在王凤、王匡起兵后,也各自纠集起万余人的队伍。
天凤五年,琅玡郡的樊崇在莒县起兵,在青州、徐州之间流窜劫掠;东海郡的刀子都也起兵转战兖州、徐州,所到之处,抢粮抢钱。
樊崇与刀子都的队伍最终会合一处,樊崇的同乡逢安又与郯城人徐宜、谢禄、杨音带领队伍来投,队伍扩大到十余万人。
不过,这些农民起义军,大抵是为了自保,并无推翻王莽统治的觉悟,给口饭吃没准就散了。
以绿林兵为例,从不敢攻略州县,平常龟缩在山里,粮食吃完了出来抢一把,还打算等秋收收成好,就回家种地。
如果王莽能采取怀柔政策,选拔一些循吏,开仓放粮,安抚流民,使他们回到故郡妥善安置,或者还有抢救的希望。
但王莽有王莽的难处。
赈灾?钱粮储备,早就在对匈奴用兵、镇压四川叛乱中被霍霍光了,不然也不会丧心病狂地一次性向全国人民征收三十分之一的财产税。
循吏?一时上哪儿找那么多循吏?士大夫阶层、豪强大族也都被他得罪得差不多了,这帮人放出去,有成为地方自治政权的可能。
翼平郡连率田况,曾经自发组织青壮年防备流民,并多次打败青、徐地区的流民。效果很不错,但王莽信不过田况,把田况召回了朝廷。
此外,发放一些口粮也是不够的。流民大多是破产自耕农,他们没有耕牛、没有农具,房屋恐怕也破败了,种子也未必有。
这些问题不解决,送回故郡也是白送,一转眼就又加入流民队伍了。
所以,王莽决定,打,大打特打。
王莽用兵,只有一个特点:规模浩大。
地皇元年,也就是公元20年,王莽参考《易》里讲的“孤矢之利,以威天下”,制定了规模庞大的扩军计划,准备用来压胜(通过祝诅的方式,让敌人自行消失)流民队伍。
他的计划如下:外置大司马五人,大将军二十五人,偏将军百二十五人,裨将军千二百五十人,校尉万二千五百人,司马三万七千五百人,候十一万二千五百人,当百二十二万五千人,士吏四十五万人,士千三百五十万人。
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终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领十余万精锐东征。
王匡和廉丹刚开始取得了一些胜利,杀死了无盐县索卢恢带领的起义军一万多人。
但随后,王匡不听廉丹的劝阻,乘胜直追,与董宪部流民大战,王匡败逃,廉丹为了挽救危局,赴敌战死。
索卢恢、董宪,都是赤眉军。赤眉的由来:樊崇为了区分起义军与官军,让关东起义军都把眉毛染成红色。
樊崇可以视为赤眉军的总盟主。樊崇略有谋略,又有坚定的反抗意志,对王匡、廉丹的战争,实际上他是总指挥。
此一战,意义非凡。
经此一战,各地农民起义军受到了鼓舞,开始不仅仅局限于劫掠抢粮,转而开始攻夺州县,扩大实控区,要去实质性的威胁王莽的统治了。
换言之,此前,起义军还只是跟王莽的暴力机器躲猫猫,现在他们准备跟王莽硬碰硬了。
但如果仅仅为了生存而战,他们不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他们需要重建帝国秩序,但他们不懂,所以懂的人,纷纷起来摘桃子了,樊崇们的结局注定是炮灰。
这是历来农民起义的共同悲哀,他们拼死一搏,最终却常常为他人做嫁衣裳。
所以呢,咱老农民,也得琢磨事儿,可以便宜了刘秀们,但不能一通闹,啥都没捞着。
当然,最好是能像农N代朱元璋,想窃取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都给肉体消灭了。
你好,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写简明中国政治史,这是一个有时好玩、有时严肃的公众号,每早六点,厕上一观,可通天地之气。